第五届成都非遗节过后的一个清晨,四川省蜀绣大师邬学强迎来两位访客。来者开门见山:古丝路上频现蜀锦蜀绣残片,借“一带一路”东风,要把蜀绣产业化,卖到国外去。
这是件好事,邬学强甚至感到与来者“惺惺相惜”:他与蜀锦大师马德坤献礼非遗节的作品,就叫做《南方丝路图》。而国外市场也的确是一块“大蛋糕”。但想到产业化,邬学强却有隐忧:真把企业做大了,未必是一件“划算”的事情。
□本报记者 李秋怡 张守帅
1 奖励政策几次改版
仍然鲜有企业问津
邬学强16岁学艺,目睹了蜀绣的鼎盛,也经历了这一手工艺的萧条。为了谋生,他不得不开了一段时间的出租车。直到2006年,蜀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8年未动针线的邬学强才回归本行,走上创业之路。
邬学强说,如今,成都从事蜀绣的人超过5000人,居家灵活就业成就了一批“绣娘”,还带动了内江等市蜀绣产业的发展。
其中,成都市郫县对这一产业最具雄心壮志。早在2009年,该县便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设想到2015年要实现蜀绣销售总额超过6亿元的目标。邬学强等传承人也被引入产业园,有了流水潺潺、绿树成荫的创作场地。
但这一产业化进程并不如设想顺利。郫县新近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蜀绣产业产值2亿元,今年或将达到2.6亿元,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
实际上,成都市层面也曾出台过一系列扶持蜀绣产业的举措。2012年,成都市公布《加快全市蜀绣产业发展促进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的意见》,通过奖励推动蜀绣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如年度订单额首次突破500万元的,给予企业50万元的一次性支持;年度订单额首次突破1000万元的,给予企业80万元的一次性支持。但几乎无人申报。
2014年5月,成都将第一次申报奖励的门槛降低至年度产值或销售收入突破50万元,对应的一次性支持资金变为5万元,结果仍然遇冷。
今年5月,成都市再度发布《关于2015年进一步落实促进蜀绣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的实施办法》。
新版的实施办法明确了四个等级、总计500万元的年度奖励扶持金额,申报最低门槛依然是年度产值(或销售收入)达到50万元。但申报人数仍未有较大改观。
2 一个大师名下多个企业?
计税方式逼出的无奈
不仅奖励扶持政策遇冷,邬学强今年干的一件事,更令成都市相关部门负责人惊出一身冷汗——他把自己的公司注销了。该负责人说,如果邬大师回归到“工作室”,“真是一种产业倒退”。
让人没想到的是,在注销的同时,他又新注册了两家企业,这样他名下就有了两家公司。邬学强说,这不算多,“在圈里,名下有四五家企业的也常见。”
蜀绣企业原本规模就不大,为何大师们还热衷于注册多个企业?邬学强说,这实属无奈。
原来,按照增值税管理规定,生产性企业销售额不超过50万元,就视为小规模企业,增值税征收率为3%;超过50万元就要升级为一般纳税企业,增值税征收率提高到17%。
“按17%的增值税纳税,再加上地税,我们卖出一幅蜀绣的利润所剩无几。”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郝淑萍计算。
邬学强分析,造成这一困扰的原因在于增值税的计税方式。按照税法规定,企业在缴纳增值税时,可以从营业额中扣除原料购买、周转材料存货、机器设备固定资产等成本,“因为其他环节已经缴过这部分税款了。”
但蜀绣的成本主要在人工工资方面,材料成本只有绸布、丝线,可抵扣部分很少,实际产生的税负远远高于一般企业。因此,大师们不得不多注册几家企业,分别开具发票,以便将单个企业的销售额控制在50万元以下。
这也是此前政府扶持资金遇冷的原因:蜀绣企业达到获奖条件,就要升格为一般纳税企业,算来算去,拿到的奖励还抵不过多缴的税费。
近年来,郝淑萍不断呼吁政府对传统手工业免税或减税。“传统工艺美术品除了有商业性外,还有艺术性和思想性,不应该作为一般制造业来计税,这样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容易挫伤从业者的信心。”
非但是蜀绣,传统手工艺品都面临这一困境。全国政协委员、苏州评弹团副团长盛小云也曾建议,将苏绣、核雕、砖雕等传统手工艺产业纳入文化创意范围,将税率降低到6%,通过税收政策,积极支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邬学强期待借助“丝路”走出去,但更希望能让手脚放开。
精美
蜀绣
吸引游客驻足观赏
。
本报记者何海洋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明海11月5日上午9时,成都市郫县唐昌镇柏木村召开为时两个小时的第三党小组学习会,会上宣读了郫县纪委印发的《致市民的一封信》,通报了今年以来该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账本”。...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