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里
7月28日,家住成都郫县安靖镇的农民郭正全和孙女骑车来到《四川日报》编辑部,展示了自己收藏的一本《四川壮丁政训手册》。经他研究,这本泛黄的小册子出版于1938年。
郭正全喜欢看书藏书、收集历史类书籍。2007年,在成都五桂桥旧货市场,他在一堆旧书中发现了这本小册子。从小听说过很多壮丁出川抗战故事的他非常兴奋,马上买了下来。“我觉得它记录了一段雄壮的历史。”
这本壮丁教材,从第8课开始。第8课题目叫《民族的地位》。课文内容只有数十字:“中华民族,因为受帝国主义武力的压迫,各不平等条约的束缚,早经(已?可能是排版错误)沦为次殖民地。现在受到日本的侵略,大有灭亡的危险。”页面上还有课堂提问:什么叫“帝国主义”?什么叫“次殖民地”?课后作业为:记住几个重要的不平等条约。在书页的下方,列出了几个字:“殖、沦、约、条、压、帝”。“这些字应该是课文中的生词,单列出来便于壮丁们学习记忆,可见教材虽然简朴,但编辑还是很用心的。”研究过无数次小册子的郭正全说。
记者翻看小册子,看到课本的第12课,题目是《新四川的建设》。课文内容:“四川是国人承认的民族复兴根据地,要想担得起这样重任,必须把蕴藏的资源开发出来。过去刘湘先生主持的新四川建设的内容,便是开发五大资源,创立八大工业,修筑三大铁路。”书页上还附上了“刘湘先生遗像”,这也是小册子印刷于1938年之后的证据。书中还有四川地图,四川省情介绍以及“抵制日货”、“不做汉奸”等木刻插图。
随后,根据小册子的外观,四川省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王嘉陵作出判断:这本小册子是1938年后出版。纸张柔软坚韧,几乎没有碎裂,应该是使用接近宣纸的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加上当年的机器搅拌工艺生产的“新闻纸”。王嘉陵分析说,1937年以前,四川地区已经大量使用西方国家工艺或者进口的纸张,这类纸张生产过程中加入了大量酸性化学品,容易碎裂,经过70多年,不可能保存到现在“小册子”的样子。抗战爆发后,进口纸张已经很难,四川各地开始生产和使用传统的手工造纸,这种纸使用木和竹材料,制作的书籍更容易保存长久。“一本小小的壮丁手册,藏着太多的历史信息。”
新闻推荐
8月30日早上8点,阳光灿烂,洪雅县东岳镇骑龙村村民、50岁的孙文祥骑着两轮摩托搭着他的“帮工”——来自日本的志愿者扶桑耕太,在通往柳江古镇的公路上骑行。摩托车上还搭着一麻袋新收获的大米、糯米...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