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组生”到“小组微生”
□本报记者 蒋君芳 张彧希
8月20日,新津县永商镇宝桥村农民新居,6个林盘、30户村民的新居已主体完工。在新居走上一圈,不难发现,“变”与“不变”在这里并存:变的,是村民们的居住条件,不变的,是青山绿水依旧的乡愁。
从过去的“小组生”到现在的“小组微生”,成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改变着成都新村的容颜,也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
8月10日,成都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提出,未来成都农村脱贫解困,新农村建设是重要载体。肩负着新的使命,成都新村下一步如何建?“小组微生”模式,如何继续唤醒新村活力?
探路:为村民守护乡愁
56岁的石月芳,是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聚居点的居民,日子过得让城里人都羡慕。
住房称心——房子临河,位于白沫江边的一处林盘内两栋都是各17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荷包鼓鼓——利用聚居点区位优势,石月芳把一栋房子租给了酒店企业,一年租金2万多元;生活便利——便民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农贸市场、日用品放心店……标准化公共配套下,石月芳享受着“10分钟生活圈”。
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聚居点是成都过去“小组生”模式下打造的新村聚居点之一,石月芳的生活,是许多新村居民的写照。
2012年,成都市委、市政府在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中提出遵循“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坚持“四态合一”理念,并探索出“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模式。这被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称赞为“对过去城乡统筹‘仅为节约土地、仅为改变农民居住方式\’等实践偏差的合理校正”。
如何理解这种“校正”?在“小组生”模式下,新村大小被限定在300户内,一个新村又在充分利用林盘、农田等因素上被划分为几个组团,每个组团安置20-30户村民。同时新村建设中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正确处理山、水、田、林、路居民的关系。目的在于让生活在新村的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期盼:让新村更加富美
住上新房后,郫县战旗村村民廖代建在房前屋后的空地种上了小葱、蒜苗。
“老人总觉得眼前有个菜园子才安心。”该负责人说,在成都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上,这种对土地的眷恋,被明确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微田园”理念,将“小组生”完善优化为“小组微生”,成为新阶段扶贫战略中美丽新村建设的新航标。“事实上,这个微田园的概念一直存在,只是过去我们把它包含在了‘小组生\’的‘生态化\’中。今年单独提出来,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微田园\’的重要性,最大力度保留乡村生活的味道。”该负责人说。
一字之差,承载的是对新村生活更美更好的期盼。
在“小组生”模式下,成都新村建设坚守“产村一体”,在传统贫困村中激活“嬗变魔法”:大邑县香林村依托现有规模农业企业,加快发展有机蔬菜、生态苗木种植,集中连片发展大地景观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有机农业转型发展。目前,香林村已规模流转土地近3000亩,建成佳源大繁有机农场300亩,葡萄基地200亩,御苑、汇邦园艺等苗木基地600亩,新引进荷花种植园500亩。2014年,该村人均农民纯收入达到14395元,比2011年增长47%。
下一步“小组微生”的推进中,成都将更加注重产村一体化原则,形成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相适应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正如成都市统筹委负责人所说:“不管怎么调整思路,成都只有一个目的:让川西田园风貌得到保持、农民生产更加便利、生活更加幸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思忆)8月26日,本报与四川新闻客户端携手四川省文化厅推出的“星级网吧等你体验”活动正式启动后,引来不少关注。不少网吧打来电话希望加入活动,邀请网友免费体验。而网友则积极询问,究竟...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