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明海
8月21日,郫县郫筒街道晨光社区的张富琼老人,拿出一个崭新的环保购物袋,打算出门逛街。这个环保购物袋和桌上的三瓶食用油,都来自社区楼下的志愿者积分兑换超市,是张富琼几天前用上半年参加志愿服务积累的69分积分兑换来的。“东西虽然不值几个钱,可是都是自己参与志愿活动挣的,这感觉不一样。”张富琼告诉记者。
晨光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莉介绍,通过志愿者积分兑换这样一种形式,该社区探索社会组织转型,让社区社团不仅仅是自己搞活动自娱自乐,而开始服务于群众。“除了跳舞,社区大妈其实还是可以为社区建设做很多事情。”
发动社区大妈的“热心肠”
在郫筒镇的15个社区中,晨光社区比较特别。“体量不大,3000多户,近9000人,但情况最为复杂。”张莉说,2012年9月成立的晨光社区由三部分组成:郫筒镇原有4个村的居民,邻近德源镇拆迁安置的4个村的人口,以及郫筒镇廉租房集中区,“融合度差,遗留问题相对较多。”
张莉还记得自己刚作为镇下派干部来到社区工作的时候。“基本上天天都有好几拨人过来找你要说法,有时候一天我都要哭好几次。”
不仅仅是工作相对难搞,还有存在的现实问题:社区只有10多个工作人员,“面对将近9000人,服务很难到位”。
如何转型?张莉将目光聚焦到社区内的舞蹈、太极、雀鸟、乒乓球等9个社团组织上:这些社团背后,有着100多号的“活跃分子”,能否发动他们的“热心肠”,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
2013年6月,晨光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明德社工组织,帮助社区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也孵化社区社会组织。
当过教师的李德芳老人是转型的代表。已退休多年的她,因为是“知识分子”,在群众中相对有威信。“像那次楼上老孙刷牙倒水泼湿了冷大姐一身,要不是我劝下来,早就吵起来了。”现在,李德芳已有丰富的调解经验。
除了调解维护和谐的“大局”,另一个方向,则是入户搜集社情民意。“与大学生志愿者一起,两人一组,老人负责看望问需求,大学生志愿者做记录备案,以便于社区决策。”张莉介绍说。
“做好事”需持续下去的机制
截至目前,晨光社区已培育转型了4个社区社会组织,同时孵化3个社区社会组织并完成备案。“针对社区实际,我们新孵化了残疾人互助、青少年关爱等新的社区组织,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让做好事持续下去的机制。”张莉所说的这个机制,就是晨光社区开展的志愿者积分兑换超市。
位于晨光社区一楼的志愿者积分兑换超市里,五层货架满满当当放着油、面、洗衣液、香皂、电水壶、被褥等生活用品。虽然外观看上去和普通超市无异,但是里面物品却不是拿“钱”买的,而是要凭志愿活动积分来“换”。
张莉介绍,如今晨光社区的100多位志愿者们人手一张《郫县志愿者证》,上面详细记录着他们每次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间、明细和分数。现在积分兑换超市正式运行,社区的志愿者们都可以凭积分到兑换超市来换取相应的小礼品。
以举办活动为例,社区志愿者老人姚超会说:“以前可能就是直接发500元钱,你社团组织负责搞一个社区活动。现在除了必买的笔、海报等物资外,再也没有现金补贴的说法,直接计入志愿者积分。”
同样,针对社区里的120多户80岁以上的老人,社区制定了专门的探访制度,志愿者需要每月定期探访两次,“每次分10个小组,每个小组探访12户,这都是有任务的。”姚超会说。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目前,社区志愿者们已开展服务159场次,服务6319人次。
在李德芳看来,志愿者积分制度没有什么不好,“在健身娱乐开展的同时,还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找到了存在感与成就感。”
而曾经在深圳从事多年社工的张红斌认为,下一步还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提升参与的深度。“比如社区矫正人员的帮扶、司法调解、吸毒人员的帮扶等等这些,深圳已经在开展进行,大妈们其实还可以有更多的用武之地。”
新闻推荐
价格昂贵、题材陈旧、产业规模不大,都阻碍着蜀绣进入大众家庭,重现“家家有蜀绣”的盛况——“蜀绣产业究竟该怎么走?还能实现‘家家有蜀绣\’的盛况吗?”9月16日,在位于成都市郫县安靖镇蜀绣一条街的...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