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泽君
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一场大病带来的家庭贫困……在各种“急难”面前,除了个人或家庭的自救外,各种社会力量的救助,该如何“扭成一股绳”?4月30日,成都召开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急难救助项目研讨会,来自成都各地民政部门的负责人、公益机构和专家学者进行了讨论。
将建国内首个急难救助平台
“急难救助不应是某一个部门,或者某一些公益机构的事,得动员多方力量,有序参与。”研讨会伊始,四川大学民政部专业社工培训基地主任郭虹抛出观点。
郭虹以救助困境儿童或者乞讨人员为例:民政部门的定期寻访无法常态化,如果调动公安部门的“天网”或城管部门的巡街人员参与,急难救助就有了“发现的眼睛”。“要有资源储备,不仅是钱,还包括必须的救助服务。”成都公益慈善联合会副理事长周晓翔认为,在许多急难救助的个案中,资金的帮扶往往是后续的。首要的,应该是提供帮扶对象所需的公益服务,这个环节恰好最容易引起“混乱”,尤其是在自然灾害袭来的时候。因此,在做资源储备的同时,也要对各机构进行明确分工。
记者在研讨会上了解到,今年成都将建急难救助平台,开通专门的急难救助热线,并成立国内首个急难救助资金,该资金的启动资金为200万元,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接受捐赠,并有望成为成都发生紧急灾难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唯一捐赠渠道。“这个平台将集合成都民政部门、公益组织、慈善会、企业以及社会的多重力量。”郭虹说。
社会力量应“有序”参与
“面对越来越多大病致贫的求助,应该怎么办?”郫县民政局局长彭成祖抛出问题。
彭成祖的疑惑不是没有缘由,在他看来,灾难的发生概率很低,在基层民政部门工作,最容易接触的“急难”就是大病救助。“医保的报销范围和额度都有限,对于不宽裕的家庭,若有成员罹患大病,就是毁灭性的打击。”“专项资金不能用于直接救助,否则就是一个无底洞。”郭虹说,成都将建的急难救助平台,应是一个资源中枢,引导社会力量与急难救助对象的“结对”。
成都公益慈善联合会秘书长傅艳想起一件往事:一个孩子在汶川地震中因灾成为植物人,但因为户口原因一直处在“政策边缘”,无法享受来自政府的医疗政策,后来在公益组织的关注下,她终于募集到了医疗费用。“我们是不是可以将专项资金用在资源链接上?”傅艳提出。“正是这样,不过要做好资源的储备和突发情况下的应对,并不容易。”郭虹说。
新闻推荐
“请问今年‘我能飞\’提升培训好久报名?能给我们多分几个名额吗?我们这边大学生创业者很踊跃。”6月10日,省就业训练中心接到来自眉山市大学生创业联合会秘书长冉淋源打来的电话。今年,四川省将对36...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