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最近,60多岁的龚学贵和40岁出头的伍小青不约而同地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放在几年前,两人都不太愿意跟外人谈起自己的家乡,这个崇州市有名的贫困村,2012年全年人均纯收入只有4000多元。但这两年,“反转剧”上演:五星村不但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摇身变成了让其他村羡慕的示范村。
这些变化,都来自当地启动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在成都全市范围内,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正在惠及千千万万的村民。无论是他们的生活还是工作,都在发生着美丽的变化。
□本报记者 蒋君芳 黄泽君
80万元也不愿卖掉的新房
龚学贵的旧家和新家只相隔了几百米,但两者的差距很大,一个是青瓦小平房,一个却是3层楼高的漂亮别墅。小平房如今已经不在了,原先的宅基地被复垦成了耕地,但龚学贵仍然记得当时的住房艰难,“没有天然气,做饭用的是柴,所以厨房都是黑黢黢的,想整干净些都没办法。”
2013年,五星村推进新村建设。龚学贵毫不犹豫地支持。
小平房变小别墅,龚学贵没觉得太大压力:按照820元/平方米的价格,300平方米新房龚学贵需要支付约24万元,但村上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加以补贴,最终龚学贵住进新居只花了几万元。
新房的位置很不错,就靠着公路,出行非常方便,还没装修就被人“盯”上了。“有人出价80万元买我的房子,我一口回绝了。”龚学贵已经在新房里住了一年多了,特别满意自己十余个平方米的厨房,“以前烧柴,根本用不上抽油烟机,现在终于买上了,用起来太方便了。”
和龚学贵一样,蒲江县西来镇两河逸园的村民罗建祥也对新家的厨房非常欣赏。5月14日,他一边在气灶上炖起一锅肉汤,准备迎接回家的儿子,一边感叹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用水,要从井里打,煮饭要烧柴,既麻烦又累。”自从两年前搬进了建设好的新村,罗建祥每每望着自家的2层“小别墅”,就会生出这样的感慨。
每个家庭的账本都在变化
变化的不光是居住环境,还有居民家的账本。
周河扁隶属于邛崃市夹关镇鱼坝村,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后第一个建成入住的灾后重建“小组生”聚居地。入住这个聚居地后,石月芳老人发现,家里的收入跟以前不一样了:重建前,石月芳跟老伴住着土坯房,靠种田为生,年收入仅1000多元。重建后,她家五口人分成了两个户头,分到两套房子,除了自己住,另一套专门用来出租,每年可得两万多元的租金。
房租在内的财产性收入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收入来源还是务工。
自邛崃市文笔山村启动乡村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以来,村民梁在奎一家就把土地流转出去,在稻草艺术主题乐园“田园迪士尼”景点打工。他在景区当保安,老伴当清洁工人,儿媳妇在景区餐厅内当服务员。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和儿子在外务工的收入,一年下来全家人收入达十余万元。
每个家庭的小账本都与全村的大账本关系密切。郫县唐昌镇战旗村是成都推进新村建设中较早打造出的一个示范村。如今这里的乡村旅游产业已发展得较为成熟,省内首家规模引种的薰衣草基地便落户于此,吸引了大批游客。为了满足游客需要,村上还专门新建了6000多平方米的生态化智能型停车场。“把村上的产业发展好了,不光是全村的经济收入能上台阶,也能给村民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个人收入。”战旗村村支部书记高德敏说,去年全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6000多元。
新村的生活丰富多彩
尽管还没有拿到正式的聘书,但教师出身的龚学贵,已经确定要担任村上文艺队的顾问。“以前一整天都没什么事干,就只能跟老朋友打牌,现如今生活才叫丰富。”除了给村文艺队写剧本外,龚学贵还在写小说,“这两年,五星村的变化一步十年,我要把这些都写成小说。”
丰富起来的不仅是村民的文化生活。按照成都市的规定,每个新村均建有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的标准化公共服务中心,配置社会综合服务站、卫生服务站、体育文化场所等不低于21项的公共服务设施。
5月14日清晨,阳光洒落在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村村级服务中心的广场上。迎着曦光,有村民在健身,有孩子围着娱乐设施玩耍。村民熊廷建忍不住打开智能手机,拍下一张照片发“朋友圈”。“我们这儿是光纤小区,网速快得很!”熊廷建说。
这两年,家人达成了共识,不农忙就健身,身体健康放到第一位,“不想再坐着打麻将了,感觉对身体不好。”
还有更多值得期待:今年,炉坪村正在筹建新村图书馆,建成后,将免费对村民开放,此外,还将聘请志愿者来教农民们如何进行阅读。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冯超颖对于平时忙碌的人们来说,各种节假日都是不容错过的旅游良机,这个端午小长假,哪些特色活动打动了你呢?端午是中国传统节日,最传统的特色游乐活动无疑是赛龙舟——郫县三道堰镇自清代水...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