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明海
2月3日,在郫县鑫鸿望食品有限公司原料加工生产车间,一台洗椒机正“辛勤劳动”。这台机器每天能清洗并粉碎鲜海椒200吨、干辣椒20吨;它一旁的翻晒机,两三个小时内就能翻完80多个豆瓣晾晒条池。“从2014年开始,郫县就全面推行豆瓣工业标准化生产。”郫县食品办产业发展科科长潘丰礼介绍,目前,该县90%以上的豆瓣生产企业已推广了标准化生产模式,实现了机械化。此外,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探路也已经开始。
300多年历史的郫县豆瓣制作工艺,正谋求“再出发”。
“资格老”也有老的难处
郫县的努力,源于一组数据对比。
位于郫县的四川省丹丹调味品有限公司已成立30年,目前年产销郫县豆瓣系列产品5万余吨,到2013年销售额已经达到3.4亿元。然而,成立不到20年的贵州“老干妈”,2013年销售额已达37.2亿元,2014年其销售目标更是突破40亿元。
差别为什么这么大?郫县食品办负责人介绍,此前,全县有大大小小200多家企业在使用“郫县豆瓣”商标,既模糊了消费者对“郫县豆瓣”品牌的认知,也严重影响了“郫县豆瓣”商标自身的价值提升。
鉴于此,近10年来郫县豆瓣一直在进行“内部整顿”。
2005年底,郫县豆瓣正式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郫县豆瓣》国家标准随后经国家标准委正式发布实施。依据这一标准,郫县淘汰了一批不规范的小作坊小企业,并指导全县100余家企业按照“QS”取证要求进行改造和整治,提高了产品质量整体水平。
改造后的2014年,郫县豆瓣总产量达到105万吨,较之保护前增长了5倍以上;实现工业产值88亿元,较之保护前增长了近15倍;出口创汇达850万美元。
产业链下的集群化战略
尽管如此,截至目前,像丹丹调味品公司一样上亿元的郫县豆瓣企业也不过才5家。品牌打造如何再上台阶?
“关键在于企业个体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还需要再努力。”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陈功介绍,目前71个马德里协议成员国和13个单一注册国家中78个国家和地区已通过“郫县豆瓣”在该国知识产权局审查并核准注册。
进行机械化、标准化生产,探索产业链下的集群化发展战略,是郫县选择的重要突破口。
川菜美食体验街、川菜文化体验馆、蜀都特产中心……2005年,郫县在安德镇建立了郫县豆瓣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园区,依托郫县豆瓣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作支撑,形成了一个覆盖三次产业、带动周边地区的川菜产业功能区,并正在成长为集川菜文化体验、工业生产线参观、美食品尝、特色商品展销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川菜文化主题旅游景区。
目前园区已经聚集了丹丹豆瓣、京韩四季、新希望、四川徽记、重庆有友等产业项目83个,形成2.2平方公里项目承载能力,投资总额达到70亿元。安德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川菜产业园区力争到2015年,实现经济总量过100亿元,郫县豆瓣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以上。”
新闻推荐
近日,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品牌研究中心发布了一份全国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榜单。郫县豆瓣、双流冬草莓、蒲江雀舌等成都知名农产品品牌榜上有名。有遗憾的是,排在最前面的郫县豆瓣,仅...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