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
(12月12日04版)
11月22日,四川省甘孜州康定县发生6.3级地震,作为甘孜州的对口支援城市,成都在援藏兴藏中付出真情,在地震发生后更是真心实意提供帮助。
2012年4月,成都按照四川省部署全面启动援藏工作,10个区县分别对口支援甘孜州炉霍县等10个困难县。两年里,成都已陆续派出两批共779名援藏干部,紧紧围绕藏区发展、民生、稳定三件大事,倾力倾情援助,助推藏区发展新跨越。今年,第三批共计372名援藏干部又奔赴高原,扎根这片热土。
救灾:尽全力解燃眉之急
11月22日,原定第二天返回成都短暂休息的18位郫县、都江堰援藏工作队队员,遇到了强烈的地震。18位援藏干部立即奔赴八美镇,展开抗震救灾工作。
“这里气温非常低,晚上到了零下10摄氏度左右,老百姓非常缺棉衣棉被等过冬物品。”援藏工作队队长陈杰一边组织藏区的援藏干部在当地购买棉衣棉被等物品,一边将此消息报告给成都郫县相关部门。郫县立刻组织救灾物资,震后第三天,首批救灾物资就运达灾区。
11月25日,成都市慰问组抵达地震灾区慰问,现场向甘孜州捐赠300万元资金。慰问组形成的进一步建议,在成都市委常委会上得到认可:再向康定灾区捐赠2000顶棉帐篷,每一顶帐篷的大小要能容纳一个家庭;对灾区房屋损害鉴定、重建规划等提供援助;通过开展农业区域合作等方式,帮助灾区搞好产业重建。
援藏:付出真心实意
杨元建从2012年到甘孜州支教,这已是第3个年头。见第三批援藏干部名单中仍然有他的名字,一些亲朋不解:40多岁了,岳父去世没来得及看一眼,父亲病重也没时间回成都看看,还把妻子动员去支教,何必呢?只有杨元建心里清楚,自己没有其他选择。援藏期间有一次他回成都培训,学生们误以为他不回甘孜了,他走进教室听到哭声一片,黑板上写着:“老师别走,求求您了。”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离不开这些孩子。
49岁的王耀军也是3年多来一直留守高原。他是成都市锦江区年龄最大的援藏干部。今年7月,他又带着一批“新人”来到藏区。他成立项目推进组,积极引进和争取各类项目援助资金1000余万元。
派遣上千名援藏干部到藏区,下辖区县及所属乡镇、部门与受援县开展结对帮扶,计划投入12.52亿元资金确定297个援藏项目帮助藏区腾飞,成都在援藏方面付出了真心实意。
兴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坚持“输血”援藏的同时,成都更加注重借助市场化手段“造血”兴藏。高原蔬菜紧缺,来自蔬菜之乡彭州的援藏干部将彭州蔬菜引进石渠县试种。在石渠县唯一的农区洛须镇,有9个品种试种成功,平均产量比往年增加10%。今年彭州又在洛须镇的龙渠卡、许巴等村开展了80亩蔬菜新品示范推广。
成都市在甘孜州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牧户”四方共赢的现代生产经营模式,帮助藏区成立了专业合作组织和产业基地25个;丹巴县的甲居藏寨享有“藏区童话世界”之美誉,成都市成华区用8000万元政府援建资金,撬动了川旅集团等投入近20亿元参与丹巴县的旅游发展;龙泉驿区帮助甘孜县成立“城乡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及时解决融资2亿元,实施代建项目15个。
成都市在派出援藏人才的同时,将藏区人才通过传帮带、顶岗培训、多渠道轮训、挂职锻炼等形式对口培训,培养起一批在藏区生根发芽的人才队伍。
真情援藏,真心兴藏,成都千余援藏干部已将藏乡当故乡,使两地的交流、交往、交融常态化和长效化。
新闻推荐
副教授遗产无人继承 法院首判:侄儿侄女部分继承 郫县法院:这样判基于保护私权理念,同时为了鼓励更多人照顾老人
成都商报记者孙兆云王英占“一生未婚,无儿无女。”西华大学副教授赵云龙的晚年是在养老院中度过的。3年前,88岁的赵老离世,留下一笔遗产,由于赵老没有法定继承人,他的侄儿侄女与西华大学为遗产问题几...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