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美国大学开学都有“购物周”(Shopping Week),供学生自由选课,哈佛也是其中之一。“购物周”的理念在于,既然一所综合性大学有上千门课(哈佛的课程数量超过8000),而学生光靠课程简介很难对它们有深入了解,那就索性拿一周出来让他们想上什么上什么,熟悉每门课之后再决定哪些是他们真正想要的。
本期主持记者:王勤
小记者背景:兰天星 2014年哈佛大学本科大一新生
我在哈佛淘的第一节课,
是“中国古代考古”
我在哈佛“淘”的第一节课是“中国古代考古”。其实我对考古学没有太大兴趣,但之前和这节课的教授聊过天,发现他原来在郫县工作过七年,专门研究三星堆文物。半个成都人的他邀请我,于是我决定试一试。这位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社会结构的形成,因此中国是最理想的工作地点,中国的历史不但悠久,而且持续性很强,可以很清晰地找到社会一步步发展的脉络。
除了成都,他还在河南工作过,而目前正在筹划去甘肃的项目。考古不是轻松的工作,任何项目没有五六年是做不出什么成果的。即使这样,他仍然对每个项目充满热情,一听到“中国”“青铜时代”这些词就两眼放光。虽然我最后没有选择这门课,但他对职业的热爱让人敬佩。
选读数学25,
到哈佛就是为了挑战自己
考古课下课后,我接着便赶往数学25。哈佛的数学分十多档,从最难的55(全球闻名的难,很多学生都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奖牌获得者)到最简单的1(基本是初中难度),25排在难度表第二位(课程的数字并不是连续的)。数学25去年的教授是一个14岁就拿到数学国际奥林匹克金牌,26岁就成为哈佛史上最年轻教授的天才,不过据说天才讲课思路太跳跃,凡人基本听不懂。也许因为这个原因,今年的数学25换了一个新从普林斯顿过来的教授。
但即使这样,25依然很困难,因为每堂课都要涵盖大量内容,教授在上课时根本不会给时间消化新概念,需要在课后花几倍的时间复习才能理解课堂上讲的内容。第一节课上,教授说在每周三小时上课时间外,他希望同学们再花二十七个小时(你没看错,上课时间的九倍)来复习和做作业。到现在,我发现他说的虽然略有夸张,但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虽然这门课很有挑战性,最终我还是选了它,如果到哈佛不挑战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
决定上“首演”课,
这教授太有魅力了
另外一门我决定上的课叫“首演”,它讨论的是音乐史上五部经典作品和它们首演的情况。之所以会选它,是因为教授Tom Kelly太有个人魅力。
不像很多人讲到《第九交响曲》,只会大谈贝多芬如何在耳聋情况下完成作品,他会带你分析贝多芬到底用了什么技法,来让《第九交响曲》达到完美。在讲《欢乐颂》的时候,他会边弹奏边讲这几个简单音符的音长、音距,如何让它成为音乐史上最经典的旋律。他还会把这些理论应用到《春之祭》上,比较历史各个时期的音乐家如何用相似的技巧达到完全不同的表现效果。这些音乐理论有时会挺枯燥,但Kelly教授讲得深入浅出,他会用图表来展示乐句的重复与变化,连弹带唱来阐述歌词与旋律的呼应关系。在讲《奥菲欧》时,甚至请到乐队用鲁特琴、大键琴和电子风琴来演奏这部文艺复兴时期的歌剧。
除了这三门课,我在购物周还“淘了”物理、巴洛克艺术史和病理心理学。购物周不仅仅让人了解准备上的课,更能让人探索那些也许今后四年都不会考虑的课。每一个领域就像一个窗户,向你展示世界的一个方面,而只有当它们拼在一起,你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这也是大学教育的目的———认识世界,也认识自己。
新闻推荐
10月24日,世界的目光再次瞩目西部———第十五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开幕式暨第七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在成都隆重举行,作为西部地区全面开发开放的重要窗口,各地争相推出了自己的项目,而众多海内外...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