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郫县唐昌镇西北路186号,这条人气十足、布满各类商铺的巷子里,一家名叫“唐昌布鞋”的小作坊迎着深秋暖阳开门营业。如果不是有意来访,这间十来平方米的小作坊还真不好找。
从作坊到制鞋厂,再到作坊,起起落落间,一次次转型——像这条巷子一样,唐昌布鞋的故事,说来话长。而今年6月,唐昌镇将这种圆口布鞋制作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申报,并计划将作坊搬到旅游古镇上进行展销,又让这个故事走进了新的章节。
小小作坊隐藏怎样的老故事?从制造业“走”向旅游业,这双老布鞋,又将踏出什么新足迹?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两次走进这间小作坊。
□本报记者 黄泽君
小作坊的老故事
走进作坊,碰到赖淑芳正与妹妹赖世群一道,把一摞新棉布放进水里“缩水”——这是制作圆口布鞋的第一道工序。作坊的人不多,但打板、粘帮、磨面……21道制鞋工序却一样也不少。
一边给新布过水,赖淑芳一边讲述作坊的故事。
民国初期,布鞋作坊在唐昌兴起,这种布鞋选用纯棉新布制作,鞋口圆而宽,穿起来软和又不湿脚,一双能穿两三年,因此在解放前后盛极一时,郫县制鞋厂就在这里诞生。然而到90年代中期,费时费工的手工布鞋渐渐不再受青睐,制鞋厂最终倒闭。
厂子倒了,赖家三姐妹没了工作,一合计,就开起了这个小作坊。“做了一辈子的布鞋,没有其他所长,当时只想着讨个生计。”赖淑芳说,她们沿袭以往的做法,“除了粘帮要用到缝纫机,其余都手工制作。”
因为保留了传统工艺的原汁原味,她们的产品逐渐供不应求,每年做出3000多双布鞋都很快卖完。“这年代,手工做的布鞋不好找了!”作坊的老客户袁秀蓉说。
销路好,为啥不扩大生产?赖淑芳告诉记者,一来愿意学习布鞋制作手艺的年轻人很少,人不好招。二来,作坊太小,如果要扩大店面,需要更多资金,这也不容易。所以尽管早有商家想跟作坊合作,但因为产量上不去,她们至今不敢接单。
老布鞋的“新春天”
布鞋作坊的发展困惑,唐昌镇镇长李跃国都看在眼里,“唐昌布鞋这种半手工工艺有着不可替代的特色,发展不难,缺的是一个更广的平台。”
李跃国介绍,唐昌镇目前正在打造川西特色古镇,唐昌布鞋,正是该镇规划中的特色旅游产品。
记者在唐昌镇政府近期一次重要会议记录中看到,唐昌镇的目标是在2016年建成川西建筑艺术博览馆,建成4A级景区1个。其中的重点之一,就是开发培育唐昌布鞋等一批民间工艺和传统美食,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怎么打造?李跃国告诉记者,初步想法是将作坊从巷子里搬出来,搬到古镇上,建成布鞋展销窗口,展示布鞋制作的完整过程,将制作工艺“观光化”;随后还要建立生产基地,招募年轻人学习传统手艺,提高布鞋产量,同时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
要“搬家”去古镇,把产品从单纯的消费品变身“旅游商品”,赖淑芳也在揣摩着如何适应新的“身份”。她想着,还要设计一些新颖的样式,让布鞋为更多游客所接受。“款式还可以多元化,比如制作高跟布鞋?”李跃国给她建议。
如今,唐昌镇正在准备为唐昌布鞋申请地理标志。他们希望,唐昌布鞋能从深巷子里走出来,走出一条新路子。
新闻推荐
□张明海在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如何创新基层党建格局?基层党建又将发挥怎样的作用?郫县德源镇,正面临着这一问题:2010年开始,随着富士康重大产业项目生活配套区建设,以及郫县智慧科...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