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文雯
最近,蜀绣大师孟德芝一直很忙。7月她才参加了日本手工艺展,最近又忙着为即将在法国开展的“丝绸之路创意城市展”挑选作品。广州、天津、江苏等地的不少展出也已向她发出邀请。“展览太多,忙不过来喽!”
18岁开始学习蜀绣至今,孟德芝经历了从绣工到大师、从学徒到国家级传承人的转变。如今,她考虑更多的已不再是一幅幅作品,而是蜀绣的发展之路。
[
人物名片]
孟德芝,1961年出生于成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从事蜀绣30多年,曾刺绣蜀绣精品数百件,多次远赴瑞士、法国、韩国、美国等国表演蜀绣技艺,广受好评。代表作品有单面绣《蜀宫乐女》、《国夫人游春图》,巨幅蜀绣《秋色高原》,双面绣《芙蓉鲤鱼》、《荷花猫鱼》,异型绣《文君熊猫》、《文君听琴》、《九子熊猫》等。
艺无止境,蜀绣没有边界
碧绿的荷叶,娇艳粉白的荷花朵朵盛开,8条黑色鲤鱼悠闲地游弋水中。轻轻转动木架,反面用色相异,8条鲤鱼中的3条变成了红色。8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成都文殊坊的“梦苑蜀绣”,看到这幅由孟德芝亲手完成的双面异色绣《荷花鲤鱼》,“这幅作品是2011年完成的,已被藏家收藏。”孟德芝说。
孟德芝曾一度偏爱难度较高的双面绣。“比如这幅《荷花鲤鱼》,绣的时候除了运针、切针、盖针、铺针等基础针法外,还采用了高难度的别针针法。”孟德芝介绍说。分别创作于2009年和2010年的双面绣作品《九子熊猫》、《荷花猫鱼》等,都是孟德芝的代表作。
不过,细细观察孟德芝近年来的作品,记者发现单面绣精品越来越多。“以前觉得只有双面绣才能体现出蜀绣的工艺价值,但最近几年,我慢慢发现只要做精做细,单面绣反而更加完美。”孟德芝说。
2012年,孟德芝领衔34名技艺娴熟的绣工,耗时109天,绣制了一幅长7.5米、高3.4米的单面巨幅蜀绣《秋色高原》。画面针脚齐平、丝线细密,色彩如油画一般。这幅作品与另外3幅苏绣、湘绣、粤绣作品一起,悬挂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中,“这代表了我们蜀绣在全国的地位。”“其实,蜀绣是没有边界的,不管是题材、技法、还是材料,都应该打开思路。”她拿出一块夏布,让记者摸一下:“你看这块夏布的质感像不像宣纸?”记者伸手触摸,能感觉到细密的纹理,确有宣纸质感。孟德芝说:“我打算以水墨画为图样,在夏布上绣一幅百合图,说不定能绣出国画一样的效果。”
“梦苑”圆梦,从教师梦到绣工情
泡一杯清茶、放好音乐,再坐到绣架前,理线、穿针、落针……“以前刺绣是为了生存,现在完全是一种享受。”工作室里,孟德芝手腕翻转,丝线在她手中若行云流水。和大部分非遗传承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工作室不同,孟德芝工作室名为“梦苑”。“我从小的愿望是当个老师。”1978年,18岁的孟德芝考大学因没填报好志愿落榜,“读师范的梦想破灭了,我就顶替母亲进了成都蜀绣厂。”成为绣工后,孟德芝一心扑在蜀绣上,当老师的梦想也被埋在了心底。
2005年,成都蜀绣厂倒闭,孟德芝下岗。为了生活,她租了一个小门面,招收愿意学习蜀绣的学生,意外圆了教师梦。为了展示绣艺,她经常骑个自行车搭着绣架到处跑。“日子虽苦,但我觉得很开心。”后来,学蜀绣的学生越来越多,在金牛区政府的支持下,孟德芝成立了蜀绣公司。“当时有媒体来采访,问我公司叫什么名字,我觉得这里是圆了我儿时梦想的地方,就把‘圆梦\’两个字倒过来,取了谐音的‘梦苑\’。”
孟德芝已经打造了文殊坊、黄忠社区、郫县团结镇和绵竹4个蜀绣传承基地,培养出2位省级民间艺术大师、4位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除了教师梦,我还有一个传承梦,希望它也能在梦苑成真。”
现在,孟德芝又有了更加高远的梦想。“在上世纪90年代,蜀绣产品大部分都销往国外,现在反而大部分都在国内销售。我们蜀绣人应该团结起来,再次打开国外市场,向外传播蜀绣文化。”
<引题>=
<副题>=
<图像>=@F:\数字报\四川日报\29\16.files\images\16_2_trs.jpg;@F:\数字报\四川日报\29\16.files\images\16_7_trs.jpg;@F:\数字报\四川日报\29\16.files\images\16_6_trs.jpg
<图片作者>=;;
<图片说明>=双面异绣《荷花鲤鱼》。
;蜀绣大师孟德芝。 受访者供图
;单面巨幅蜀绣《秋色高原》。
<稿件来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宏顺)8月28日,记者从省公安厅获悉,近日四川省公安机关正式对张某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立案进行侦查。2010年以来,张某的传销组织打着“资本运作”的幌子,前后骗取群众210万元。办案人...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