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贴近灵魂,呈现普通人的真善美。倾听“书香之家”的故事,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个普通中国人对书籍、对生活的真挚热爱、美好情感与不懈追求。
他们如此普通,如此亲切,仿佛就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左邻右舍。书房的照片最能带给人震撼和感动,那斑驳或考究的书柜,那整齐的书架和书架旁的绿萝,那书籍间露出的铸铁暖气片,那横着竖着摆放的一摞摞杂志、报纸和书籍,那插在剪开的塑料瓶里的一把毛笔,那一排旧版名著里竟然有你小时候看过的版本,那书脊中竟然有你心仪已久却无缘购得的那部书,那墙上挂着的古朴的字画或泛黄的照片,那静静依偎着书本的陕西布老虎、乌木雕刻的长颈鹿……倏然间你的心扉就这样被打开了,你是不是很想热情地扑上去握住户主的手,诚恳地说:“很想和您做个朋友!能不能先借我那本书读读……”
下面就请跟随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书香之家来一探究竟。
朱晓剑:
成都是中国人的书房
他就是成都人的书童
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朱晓剑如是说:“我做的事很杂,阅读推广、写作、出版,都有所涉及。在成都生活了那么多年,看前人文章,总觉得有一些语焉不详的地方,今天,可通过写作提供更多的记录。”
在不少朋友眼里,朱晓剑的生活与书息息相关。藏书、书房、书店、书作、书人、书事,在他的日子里有着别样的风情。这些与书有关的雅事将日子撑得满满的,却并不拥挤杂乱,还透着一股特有的成都休闲味,在缓慢悠然中尽显读书人的从容。
嗜书瘾君子
多年跟出版打交道,与书店来往,在朱晓剑眼里,这都是宝贵的选书经验。朱晓剑家里的藏书有六七千册,大都是一册一册从各种书店里淘出来的,这其中也不乏出版机构先期推出的诸如试读本、简本,以及毛边书等等。有意思的是,藏书票收藏家、制作者崔文川先生还专门给他设计了藏书票、信笺。除此之外,他还收藏得有陈子善、谢泳、王稼句、蒋蓝、吴鸿等作家、诗人、学者的题签本。
朱晓剑爱淘书,他到外地旅行,常常不是先去逛景点,而是先逛书店淘书。这样的结果是每次出行都带回来不少有意思的书。后来,他还把这种淘书故事,书友往还、阅读心得,结集为《书式生活》等书。他引用葡萄牙作家佩索阿的话说:“旅行者本身就是旅行。我们看到的,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而是我们自己。”他认为,淘书也罢,阅读也好,无非是在谋求与最好的自己相遇。
成都“书童”
朱晓剑在成都生活近20年,对成都生活的熟稔自不待言,由于他对图书信息的熟悉,加上酷爱阅读,常常逛成都的大小书店,说起成都的书店,真是如数家珍,还专门编制了成都书店文化地图。著名的书店达人钟芳玲就笑称他是成都的“书童”。
俗话说,人以群分。在朱晓剑的朋友里就有不少是书店控,“我的朋友徐晓亮一年买书十万元,基本上把钱都花在各个书店里了。我还有一位朋友开书吧,他宣称,只要实体书店存在一天,就拒绝网购。”这也是成都书店文化之所以浓厚的原因所在。
有媒体曾说,成都是中国人的“书房”。朱晓剑对此很认同:“成都人的阅读量在国内应该是很靠前的。外地人看成都人只是喝喝茶打打麻将,其实除了这些,也还有不少人喜欢阅读。而且,在旧书市场这个领域,成都也是全国的第三城。”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是成都人的基本生活态度。他说:“有朋友曾告诉我,成都人是‘闲来无事读闲书\’,一是要有闲的心态,二是无妨读一些无用的书,这才是读书人一个更高的境界。”
在朱晓剑看来,阅读的日常化对这个时代来说尤其有必要。“整个阅读的过程漫长而连续,伴随着静默和沉思。这个过程既是对当今碎片化时代生存的反思,也是阅读行为本身的一种回归。”朱晓剑说,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尽管有人感叹浅阅读是“伤不起的快餐文化”,但不能否认的是,即使是浅阅读,对社会的贡献仍然是有增无减。“阅读这种接触世界的方式虽然古老,却依然有效,哪怕是一册简单的书,也大有可能让我们找到生活的方向。这或许正是我们将阅读常态化的原因之一。”
民间读书推手
书香之家的评选条件之一就是不仅爱书,还参与到全民阅读当中去。朱晓剑除了写作、逛书店,在2012年还主编了一套“读书风景文丛”,今年又主编了一套“书虫行旅书系”……因此,他被读书圈内人公认为民间读书的推手。
在做《天涯读书周刊》的时候,朱晓剑结识了一大批爱书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爱淘书、读书、分享阅读经验,但大家写在博客上的文章,各有意义,但要结集出版,还是很困难的。2011年底,他跟出版社的朋友吃饭,聊起这事,双方对当下的阅读都想做一点事,于是就萌生了做一套读书的书出来。半年后,“读书风景文丛”一套18种出来,在业界引起轰动。随后,他又跟北京的蜜蜂出版合作,推出系列阅读读物。有十多位爱书人在他的推动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
常常浸润在网络媒体当中,使朱晓剑对传统阅读和移动阅读有更充分的理解,诸如豆瓣、博客、微博等,他都是最早的尝试者。有意思的是,朱晓剑还是“微阅读”的积极倡导者。在他的博客上,“微阅读”———微博式的读书札记写了很多年,让人想想都觉得头大:如此海量的工作,一般人实在坚持不下来。在他的规划里,这个微阅读系列也将陆续结集出版。
□文/刘铮
何定镛:
出身武术世家,
终究还是文化人
何定镛的名字,是原民盟中央主席张澜取的。那是1944年5月,日本的飞机还在轰炸成都,张澜说,这个小孩就叫何定镛吧。“镛”是字派,而“定”,就是说的“定国平天下”。
何定镛出生于武术世家,爷爷是清朝最后的武举人之一。但何定镛说,虽然他习武已经有50年,但他终究是文化人。其中原因,就是他爱读书。
被称为“何百科”
从小何定镛就被同学们称为“何百科”,有什么不知道的,问他总能知道答案。何定镛无人能及的是,他一个人就拥有6张借书证,包括学校阅览室、劳动人民文化宫图书阅览室、省图书馆、市图书馆等在内的借书证他全有。
何定镛四岁半开蒙,开蒙读的是《三字经》,他的母亲就是教师。不过很快教材就不够读了,他就开始读国学经典、四大名著,甚至武侠小说。那时还没有金庸,他记得有一本武侠小说叫《青龙剑》。不过读武侠小说在母亲看来是不务正业,便把他的书拿走,在灶上烧了。这下可麻烦了,那本书是他找图书馆借的,他只好偷拿家里的钱去还。
关于童年的回忆,何定镛印象最深的就是见到了冰心。那还是在抗日战争期间,一天父亲神秘地对他说,想不想见见大作家?这个大作家,就是冰心。何定镛慕名前往,看到了以后就心满意足,他那时还是个小孩子,没能和冰心说上话。
“闭门闲不得”
何定镛的书房,两面墙壁都是书柜,书比较杂,有字典词典,有农业科学,有名人选集,也有自己写的书,放满了几格柜子。门边挂着成都著名书法家给题的字,出自清代大诗人张船山的《偶成》,“出门无所营,闭门闲不得。一笔用十年,消磨几斗墨。”
和这首诗说的一样,对何定镛来说,他的一生除了工作,就是读书、写书。这间书房,也被何定镛称为他的“工作车间”。
他很早就开始给报纸写科普文章,机缘巧合之下,他从农研所辞职,进入当时的《生活科学报》当记者,然后是编辑、副总编。退休以后,他闲不下来,接各种课题,看书写书。今年何定镛刚好70岁,他非常忙,一边在温江电视台主持《读书时间》,又要研究四川的武术,研究成都的农家乐是如何发源的。稿费往往是很少的,但他乐在其中。
何定镛读书,涉猎非常广泛。事实上,他说自己有三个情人:新闻、文学、科普。读书首先是兴趣,再就是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他喜欢看报,在成都林场时,他自己订的书刊甚至比林场的阅览室还多,人们想知道报纸上说了什么,直接来问他就行了。到了农研所,他热衷于科普类书籍,自己也开始写科普文章,后来又写小说,出书。
和“大家”一起出书
作为一个爱书的人,何定镛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他找了个图书管理员当妻子。让何定镛骄傲的,还有他的女儿,他女儿现在在泰国清迈皇家大学教汉语,传播中国文化。
2000年,他去欧洲考察,觉得欧洲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爱读书,到处都是图书馆,街头也是看书的人。
他游遍了大半个欧洲,拍了一千多张照片,一行人中他的胶卷带得最多。他自学摄影,没想到这些照片却被出版社的编辑看中,出了《与徐志摩游欧洲》《与朱自清游欧洲》,都是用的他的照片。何定镛笑道,能与这些大家一起出书,真是他的骄傲。
巧合的是,在威尼斯,他还遇到了携妻子马兰在此游玩的余秋雨。何定镛回忆说,当时马兰说,怎么秋雨比你年轻,看着却更显老?他回答说,那是因为余秋雨看了更多的书。
□成都商报记者/王越
岳鹰: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书
岳鹰,郫县县政府研究室主任。上班就是练笔杆子,写过无数材料。生活里再写材料,他有点腻。
可参加“书香之家”评选,必须得提交一份“家庭阅读简介”。岳鹰偷了点懒,直接将女儿岳嘉懿在2013年写的一篇博客《我家的“读书族”》递了上去。他呵呵笑着,夸小姑娘写得玲珑生动,“我们家可都是一些膘肥体壮、虎背熊腰的人,那也不光是胃口好、能吃的原因,其中也少不了精神食粮———书的营养。”12岁的小嘉懿还在文中抖了岳家的“底”,“我们的家当50%都是书,我家宁可一天不吃肉,也不愿一天没有书。”
搬家 带5000册书来成都
女儿这种“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的描述绝不是夸张。
2009年,岳家从老家巴中南江县搬到郫县,价值近3万元的电器和家具被他们一股脑儿扔在老家,唯一的行囊就是书。为了把近5000册“精神食粮”从500里开外运过来,岳鹰托朋友开来一辆小货车,把书一本本放进蛇皮口袋,装了近三十袋。到了郫县,搬书上5楼,岳鹰叫来6个兄弟一起上上下下十几趟,堆满半间大客厅。朋友直喊腰酸背痛,“你真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岳鹰家里,几乎每个房间都有书,或是堆在床头的《苏东坡全集》,或是搁在电脑边的《吉檀迦利》,阳台上摊开晾着《唐诗三百首》,据说是抄毛笔字用。甚至,连床下也塞着书。最霸气的是主卧,一组五门书柜靠墙而立,书排得密密麻麻。妻子蔡利华随手翻出一本,是1986年的《庄子释疑》,才卖2.89元;也有1987年的《西游记》,书脊擦破了,边角卷了起来;还有父亲传下来的《资治通鉴》。
“现在,我们家每月要买大概300元的书吧。”因为加西亚·马尔克斯去世,岳鹰买了一本《百年孤独》;上周刚买的《沉思录》被弟妹借走,岳鹰看不了,心痒痒,当天就又在楼下书店新买了一本……
日积月累,岳家现在已经有近8000册藏书了。
恋爱 送女朋友一箱书
40岁的岳鹰是南江县东榆镇人,农村出身。上到小学高年级,就要跟着大人下田种洋芋了。
“那时候我随时都要在田间地头放一本书。休息时,大人抽烟,我就看书。”直到现在,岳鹰还记得当时的惬意感:找块大石头,靠着或躺着,轻轻松松就读起来,“我觉得跟干活相比,读书太容易了,真是种享受”。那时,书还很匮乏,岳鹰读的除了爸爸的书,多半是向同学借的。“当时去学校要走十里山路,有时忘了带书,当天就还不了,放学时就会被同学堵在山路上,喊必须把书交出来。”想起那个“为一本书打架”的年代,岳鹰满心感动。
就这样,读书的习惯陪着岳鹰一路走,在桥坝小学当老师,在石矿乡政府当文书,在小河区委工作……连谈恋爱,都离不开书。
1998年,岳鹰和蔡利华刚认识。他好不容易有个机会来成都玩一趟,便想着给女朋友买点礼物回去。结果到了成都,踏进西南书城的岳鹰被深深震惊了:他从没见过那么宽敞的书店,头上和脚边都摆满了书,还有好多是在南江县买不到的,“就像一个饿了几天的人吃到了丰盛的午饭”。故事的结局可想而知:岳鹰一口气花了400元,把包括《简爱》《心理学与生活》在内的几十本书全部买下。坐在34小时的长途卧铺汽车上,他“像抱小孩一样把书搂在怀里”,到家后直接找到蔡利华,把一编织袋的书往她面前一搁,“这是从成都带的,我们就一起看书,一起学习吧”。
“那个时候,我一个月工资才236元,他稍多一点。”想起16年前的这桩往事,蔡利华还是笑出了声。
但她从没嘲笑过岳鹰“傻气”,“我崇拜爱读书的人,肯定以后有出息”。
批注 公文包里随身放一本
《瓦尔登湖》是岳鹰最近读的书,被他揣在公文包里,随时拿出来看。读过的地方,黑笔勾线,红笔在重点词下画点。书中有个地方是“一杆土地”,岳鹰不懂“杆”的意思,便上网去查,知道这是个量词后,就写在书上做标注,让这本书像极了中学生认真做过笔记的教辅书。岳鹰洒脱一笑:“这是我的习惯,第一遍读用黑笔勾,第二遍就用不同颜色做批注。”
在岳鹰看来,读书不应该令人清贫,而应该让人富有,“有足够的能力去拥抱自由,财富自由当然也算其中的一种。”比如,《穷爸爸富爸爸》就曾深刻地影响过他的财务观念,使他有了炒股、投资房地产的行动,并开始改变生活境况。这本书被他写满了各种红笔批注,蔡利华笑他:“反正以前我们俩都是老师,家里红墨水多。”
计划 组建“关机读书会”
最近,岳鹰有一个大胆的想法:组建“放下手机来读书”协会。他这样描绘自己的设想:周末,约上三五挚友,找个僻静的地方,把手机关掉两天,专心来读书。读名著、读经典,有了想法就高谈论阔、交流见解。
为何萌生出这个想法?岳鹰叹了口气,有点严肃地说道:“现在我们的生活都被‘三屏\’包围了:手机屏、电视屏和电脑屏。每天看似能阅读到大量信息,但都是碎片化的,而且是提供方灌输给你的,并不是我们主动的选择。”面对这种现状,岳鹰很忧虑,“如果人不读书,就会产生精神危机,所以需要慢下来,仔细阅读。”
他把组建读书会的想法跟周围的朋友提起过,有几个人愿意响应。
能坚持下去么?岳鹰心里虽有些打鼓,但也充满期待地说,“我想先试试看。”
□成都商报记者/江浪莎
姚永德:
对我而言,
读书和吃饭一样,都是“刚需”
姚永德家在新繁镇繁江大道一处普通的居民楼内,家里没有特别的装修,但走进房内,就能感觉到一股笔墨书香气息。姚永德酷爱书法,客厅一角被大大的书案占据,四墙都有不同的书法作品。姚永德的书,散落在房间里,他给记者介绍自己的藏书、书法时,还不停接到电话。退休了,姚永德似乎更忙了,新繁的东湖文化研究会活动要参加,新都区的其他文化活动也邀请他参加。
在月工资只有16元的时候,姚永德花29.8元买了一本《辞海》,因为对他来说,读书和吃饭一样,都是“刚需”。在青少年时期,因为客观原因,姚永德在学校读书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的读书之路却从没断过,他经常找学校的老师借书来看。后来周围的人都知道他读书多,新都清白公社还请他去小学、中学当代课老师。改革开放之后,新都搞读书竞赛,姚永德获得了优秀奖,奖品是两本书,《唐诗鉴赏辞典》和《汉语小词典》,作为第一次读书获得的奖品,他保留至今。
今年63岁的姚永德在退休前是新繁北街社区的书记,在任职期间,他在这里建立了新都第一个社区图书室。他觉得,一个人要多读一点书,才能提升自己,也能服务社会。年轻的时候,姚永德性格比较急,一言不合哪怕是朋友都要翻脸。记得有一次单位会计请姚永德客串一下出纳,帮单位整理一下工资单,由于当时他还有一个会要参加,就请同事帮忙请假,结果主持会议的领导对他没来参加会议仍然很生气,他赶到现场去解释,但还是遭到严厉批评,姚永德一下子就愤怒了,在会场上和领导对骂了起来。回忆起这件事,姚永德笑说如果是现在,哪怕是有委屈也会忍下去,阅读让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平和了。
姚永德看书还有一个习惯,就是一定要做笔记,把书里好的词句抄写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阅读小抄,比如他对人到老年的一些共鸣词句,“人到老年,几十年的时光换来的不是别的,而是心如止水。人到老年,才真正领悟到什么叫百川归海,什么叫万物归一。人到老年,开始明白,人生一世,无论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盛衰与荣辱,都自然流水,从哪里来还得回哪里去,于是,宁静致远。人到老年,胸怀开始变得像大海,装得下四海风云,容得下千古恩怨。”
他自己的读书,也影响着其他人。姚永德有一次在报纸上发表了有关心态好、人不老的文章,引起读者共鸣,特别写信给他说,“心态好,人不老,是人生健康第一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难就难在人们往往不善于正视过去、忘掉自我。当过官的要忘掉过去,退休后就是平头老百姓;受过委屈吃过亏的,视吃亏是福,不要拿过去的委屈自我烦恼,折磨自己;帮过别人的不要去想回报;做过善事、好事的,不要老记在心上。”
□成都商报记者/蒋庆
达到这些标准
当个书香之家
1.家庭成员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文明知礼。
2.家庭成员热爱阅读,具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家庭有一定的支出用于购买书籍、订阅报刊等;家庭有一定的藏书数量。
3.家庭成员读书能够学以致用,有突出的阅读成效。
4.家庭成员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家庭成员的读书之风在邻里、社区、村镇或工作单位等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影响力;能够鼓励、带动周围群众阅读。
新闻推荐
成都4月首次抽查房屋维修资金使用情况 抽查5小区 4个存在代业主签名
日前,记者从成都市城乡房产管理局获悉,为进一步加强对房屋维修资金使用的行政监管,保障维修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合法性,从今年4月起,成都市维修资金办启动了对全市维修资金使用的现场抽查工作。据悉,维...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