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点击
■全域截污,需要全域收集污水、集中处理污水做坚强的“后盾”。目前,成都市已实现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运行,全市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站)241座(中心城区9座),形成了覆盖中心城区、县城、乡镇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体系,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5%,县城污水处理率达82%,乡镇污水处理率达67%。
■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2年地表水优于Ⅲ类水质的断面比例达71.8%,较2005年末提高46.1%。岷江外江岳店子和沱江五凤出境断面水质达到划定水域类别;岷江内江黄龙溪出境断面氨氮年平均浓度较“十五”末下降42.6%。
■近年来,成都市将下河排水口的污水治理作为从源头治理水污染的重要抓手,有序、持续地实施中心城区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截至2013年,中心城区共75条河道实施了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已完成2676个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
■成都市还制定了《成都市河道管理维护标准(试行)》,根据标准对全市河道开展“清垃圾、清淤泥、清漂浮杂物”的常态化水域环境卫生治理,重点对全市“三江一渠十七河”等21条主要河道进行清洁化、规范化、生态化建设,消除积存垃圾,实施清淤、截污,城乡河道沿线水域环境卫生得到改观。
当来到锦城湖,眼前的美景会让人吃惊,这里不仅湖面宽阔、绿地如茵,而且湖水清可见底,水中还有一株株水生植物,随着水波轻轻摇曳。“城市客厅”不仅体现在水面之上,更体现在水面之下。
自今年5月蓄水以来,锦城湖的进水水质就保持在地表类Ⅳ类水,水质优良且水量充沛。湖水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清流来——成都市对锦城湖的输水通道肖家河、楠杆堰、清水河实行以排污口治理为“重头戏”的综合整治后,它们实现了“水清、无味”,如今是清流不断、水景宜人。
铁腕治水,近年来,成都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有序开展了中心城区中小街道雨污分流改造、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心城区河道治理专项行动、中心城区下河排水口污水治理、河道沿线水域环境卫生治理等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一系列工作。同时,建立起“断面扣缴制度”“河道长效管理”等长效机制,以制度为纲深入推进水环境治理。
按照“全域截污、综合治理”的理念,成都市将下河排水口的污水治理作为从源头治理水污染的重要抓手,通过排污口治理、河道清淤、河堤改造等治水“组合拳”,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改善,截至今年9月,中心城区65条河道已经“水清、无味”,水韵悠长、绿意盎然的优美水域环境正在形成。
关键词:截污
源头截断污流
中心城区已治理75条河道2676个排污口
来到武侯区太平片区,居民谢洪瑶正在河边散步:“以前河水是又黑又臭、污水横流,现在可是天壤之别罗!”身边,楠杆堰静静流淌,河水清清亮亮,两岸树木成荫,倒映在微波涟漪的水里,衬得这如画美景更加宜人。
楠杆堰全长约29.5公里,自清水河取水,沿途流经青羊、武侯、高新、双流4个区县,最终汇入江安河。这是中心城区一条典型的“城内河”,也是锦城湖的输水河道之一。去年以来,成都市对楠杆堰进行了深度治理,截住污水不下河,是最重要的治理手段。
据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治理前,4个区县对沿河的排水口排污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摸底,“锁定”了向河道排放污水的排水口,逐一调查排污源头,摸清排污原因,再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方案,所有方案经市水务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通过后,再启动实施。
比如,楠杆堰武侯段“污水横流、脏乱差臭”,主要原因在于红牌楼太平片区、华兴三河片区的市政管网尚未形成,沿途居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了河道。在整治中,武侯区新建了1387米临时污水管道,砌筑起各类检查井、沉淀池63座,有效地将沿途居民散排的32处污水集中收集,进入就近市政污水管网。
截污后,市水务局再通过环境用水的合理调配,通过上游为楠杆堰输入源源不断的清流,楠杆堰水质明显改善。
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从2010年以来,成都市将下河排水口的污水治理作为从源头治理水污染的重要抓手,对中心城区75条河道、2676个下河排水口进行了排污治理,三环路以内府南河(含干河、清水河)上的排污口已被全部消灭。
关键词:治污
杜绝违法排污
着重治理污染源 对违法排污单位零容忍
来到位于南堰河金牛区涧槽社区段的污水处理厂,只见进门处的集水池里是一股股乳白色、泥浆状的污水,而登上楼,经过处理后的水已变得清澈透明,缓缓注入清水池,并流入南堰河。
污水来自隔壁的金府石材城。以前,石材城每天要产生近万吨工业污水,经过沉淀处理后直接排入南堰河——府河上游的一条重要支流。但这种沉淀处理方式极其简单,根本达不到水环境治理的“高限”,因此河水中经常出现白色的絮状物。为解决这个难题,市、区水务部门经过细致调研,决定采取在末端建污水处理厂的方式来截住污水不下河。经过3年的选点、建设、调试,今年3月,这个日处理能力达10000吨的污水处理厂正式运行,其处理工艺专门针对以石材城排污为主的工业污水。
在水环境治理中,成都市着重对污染源的治理,对于违法排污单位,更是“零容忍”,坚决予以取缔和打击。九道堰的治理中,排污不达标的砂洗厂、养殖场被纷纷关闭;正在进行的30条河流专项整治中,郫县、金牛区启动高压手段,对域内排污严重的石材企业进行整治……
记者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了解到,下一步,成都市环保、规划、国土、水务、工商、公安等部门将联合行动,对包括违法排放水污染物在内的所有违法排污单位,进行集中性综合整治,用铁腕重拳,换来全市优美整洁的水域环境。
关键词:制度建设
谁污染谁补偿
断面水质超标扣缴制度促进地方强力治水
在清白江河三邑大桥附近,来自成都市环境监测站的工作人员正在取水采样,在随后的8个小时内,这批水样标本将送往环境监测站,对水中所含的高锰酸钾和氨氮进行监测。这是新都区的跨流域出境考核断面,如果这两个考核因子超过设定的水质标准,那么这个月,新都区将被进行资金扣缴。
这就是成都市从去年初开始施行的“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扣缴制度”。根据成都市境内两条主要河流岷江和沱江的流域,由市环保局、市水务局共同设定考核断面和考核指标,20个区(市)县设立了31个考核断面,每月对入、出境断面进行水质监测,如果出境断面的水质低于入境断面,该区(市)县将会遭到市财政年终结算时的资金扣缴。超标越多,扣得越多。
“断面扣缴制度,体现的就是‘谁污染谁补偿\’!”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河流是有流域性的,上游不重视保护水质,往往下游来背“污染账”,这一制度就是要促使各区(市)县重视各自域内的水环境质量,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
断面扣缴制度并不只是罚款。对于入境水质超标、出境水质却变好的区县,将给予一定奖励。
这一制度正在成为成都市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的一剂“良药”,各区(市)县纷纷采用强有力的措施,降低、杜绝污染,提高水质。据了解,去年全市有16个区(市)县遭到资金扣缴,共计2080万元;而今年9月、10月,全市共有13个区(市)县实现了“零扣缴”。
新闻链接>>>
集中整治
今年锁定中心城区上游30条河流
今年8月,成都市启动新一轮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预计用3年时间,对全市400余条黑臭河渠进行集中整治,营造水系更加完善、水景更加美丽、水韵更加悠长的城市水生态文明景观。
按照流域治理的思路,根据河流流域及地理位置,今年成都市“锁定”了位于中心城区上游的30条河流,到年底前将实现“水清、无味”。它们是:苏坡支渠、交大排洪河、摸底河、桃花江、金牛四斗、茅草堰、杨柳河、三道河、南堰河、大湾排洪河、凤凰河、黉门堰、三河排水沟、南一支五斗、天星堰、友谊支渠、九道堰、海滨堰、渭水低沟、刘家堰斗渠、横河堰(黄田坝排洪河)、牟珠堰、马鞍山排洪河、跨马堰南斗、龙桥堰、土地堰、龙桥堰南斗、石油学院排洪沟、梅家桥低沟、回南排水沟。
这30条河流涉及青羊、金牛、郫县、成华、新都5个区县,其治理已纳入了2013年度专项目标,并一一分解至各区县。在综合治理中,将重点治理这些河流的下河排水口排污问题,截住污水不下河,实现全线截污,让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将在部分河流的河堤两岸进行景观提升打造,建立可供市民亲水、乐水的平台。
新闻推荐
正在成都国际商贸城举办的第二届成都日用消费品博览会,连日来人气很旺,这里汇聚了国内外3万多名参展商和百万计的丰富商品,每天逛展的市民数以万计。每年两届的消博会,是贯彻落实成都市委、市政府提...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