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全省抗震救灾工作进入了攻坚决战的关键阶段,作为“首位城市”的成都,应当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服务全省抗震救灾工作大局的重要责任。
在“4·20”芦山7.0级地震中,成都临近震区的个别乡镇、村落虽受地震波及,但总体上不是灾区,成都主动承担并做好支援雅安抗震救灾应急保障工作,当好大基地、大通道、大后方。这次地震对四川省经济造成一定影响,而放眼全省,成都所占经济比重较高、分量很重,抓好成都的经济发展,就能降低这种影响,就是对全省抗震救灾大局的重大贡献。基于此,全市上下在抓好抗震救灾应急保障工作的同时,要把科学发展、领先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做到抗震救灾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
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保持全市经济领先发展势头、担当成都‘首位城市\’责任”系列报道,全面展示各级各部门为保持全市经济领先发展的强劲势头、维护全省发展大局作出的积极努力,生动再现全市上下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火热实践。敬请关注。
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构建与美丽郫县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体系;实施产业发展提升工程,构建与美丽郫县相适应的生态经济体系;实施城乡建设提升工程,构建与美丽郫县相适应的生态城镇体系;实施民生保障提升工程,构建与美丽郫县相适应的社会服务和管理体系……
昨日记者获悉,郫县深入推进“五大兴市战略”实施,依托良好的生态本底和发展基础,围绕“水润蜀都、生态郫县”的定位,坚持“生态优先、品质至上、民生为本、四化同步”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保障“四大提升工程”,构建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生态城镇和社会服务管理“四大体系”,做好生态大文章,努力建设更加生态、更具品质、更为富庶的美丽郫县。
大力实施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构建与美丽郫县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体系。按照“大公园、大景区”要求,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和国家园林县城为抓手,构建“水润蜀都、绿满鹃城、花香郫县”美丽图景。全力实施亮水,对境内八条河流进行朴实自然、水清岸绿的形象重塑,确保每条河流都成为流动的风景和带状的公园,率先启动清水河综合打造,将沱江河打造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新地标。大力实施增绿,采取“见缝植绿”、“拆旧补绿”、“立体增绿”措施,形成“一街一景”、“一路一特色”,高标准建设景观示范带和生态示范带。推进环城生态区建设,高标准打造成为全市的“生态明珠”。
实施产业发展提升工程,构建与美丽郫县相适应的生态经济体系。大力推进三次产业生态化、高端化发展,建设“生态经济区”,努力让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走出一条综合效益最大化、单位消耗最小化的郫县特色“产业倍增”之路。把生态农业做“精”,3年内全县绿色有机农业面积将达60%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建成服务都市的绿色食品供应基地。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家庭农场、现代农庄、乡村酒店和休闲会所,打造全国一流的乡村度假示范区。把生态工业做“强”,坚持集中集群集约和“环保、低碳、科技、高端”的思路,全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高端化提升,大力发展医疗设备制造、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电子信息和电器机械等生态环保、成长性好、可持续的产业,实施川菜产业发展三年计划,打造川菜百亿产业园和百亿产业链。把服务业做“特”,大力发展特色餐饮、文化创意、教育培训、旅游休闲等产业和金融保险、研发设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统筹打造“双铁”商务走廊和特色商圈,着力形成一批主力商圈和品牌卖场等现代商贸聚集区,打造成都西部新的商业中心。
实施城乡建设提升工程,构建与美丽郫县相适应的生态城镇体系。坚持“四化同步、城乡同步、立城优城”,以快速融入主城区为主线,按照“生活配套不弱于主城区、生态环境优于主城区、住宅品质高于主城区”的标准,加快建设与主城区深度融合,充分体现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分担主城区人口转移、教育培训、文化休闲、商务商贸等重要功能的卫星城,实现“住郫县生活品质更高”的目标。以城镇改造和农民新村建设为重点,按照“产村相融”和“三体现一方便”要求,建设一批“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功能集成配套”的农村社区和农民新村,努力走出农民就近城镇化的新路子,加快形成现代城市、特色城镇、美丽乡村有机融合的城镇体系。抓住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机遇,大力完善道路交通、数字信息、市政设施和能源、通讯、供水等配套建设,构建与新型城镇化相适应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实施民生保障提升工程,构建与美丽郫县相适应的社会服务和管理体系。多渠道提升城乡居民收入,着力培育拥有薪金、租金、股金、养老金的“四金”农民,完善更加有力的社会保障。积极推进优质教育、卫生资源满覆盖,健全完善城乡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健康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和中心绿地公园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大力推进社会管理服务重心下移,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学有良教、病有适医、人有普保、老有颐养、住有安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乡居民。 本报记者 赵一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缪琴)昨日,记者从市科协获悉,面向农民、城镇劳动者、未成年人、社区居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重点人群,成都市今年将启动科普网络书屋建设,用两年的时间,构建起1000个科普网络书屋的“便利...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