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新周刊》这本以供应原创观点闻名、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赋予成都一个定义———“第四城”,至今为蓉城市民津津乐道。今年9月1日,《新周刊》以长达114页的增刊,报道成都跃升“幸福第一城”。
14年长期关注
成都从“第四城”
跃升“幸福第一城”
14年来,《新周刊》一直在关注成都的发展。“不单单是因为对这座城市的爱好,而是成都的整体特点具有独特的标杆意义。”《新周刊》副主编周可昨日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说。
早在1998年,《新周刊》做了一次“城市魅力排行榜”的专题,成都被评为“休闲之都”。据周可透露,当时,一些成都人对这个称号还有些顾虑,他们觉得“休闲意味着不去努力抓发展”。
2000年,《新周刊》做了一期“第四城”的封面报道,成都现象开始引发全国媒体的关注,这个名号也让其他一些城市感觉不服气。周可解释,《新周刊》并不认同以GDP发展指标来做城市排名的传统方法。提出“第四城”观念,是为了打破既有的城市排名的思维定势,引起人们对成都现象的关注,开辟一种另外的城市评价系统。
2004年,《新周刊》又做了一期《再看“第四城”》特辑,想通过此来看看成都的变化。“我们发现,4年之后,成都依然在坚持着自己的发展步调,而且在慢慢找到自己的风格。”
今年6月,《新周刊》报道组跨越了两个四年,再次关注成都。让报道组惊喜的是,成都在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生活方式、独特的生活系统在全国越来越有影响力。“全国许多大城市的发展已经在渐渐走入瓶颈。可是,成都独特的生活方式不仅没有妨碍到发展,反而在推动。”周可认为,这是因为成都的发展有着十足的后劲。
经过3个月的采访,《新周刊》增刊《谁是中国幸福第一城?》于9月1日出炉。周可解释,这个标题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12年来,成都从“第四城”跃升为“第一城”,在默默坚持下,成为了一个城市发展的标杆。另一层含义是,从休闲升华为幸福感。“14年前,市民们还只是追求单纯的娱乐方式,而现在,他们追求的是整体的生活体验,对成都的认同感、归属感很强。”
与前两次报道不同的是,这次《新周刊》不再做概念,而是回归到人,讲述了25个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要强调幸福感,普通人说幸福才是真的幸福。”
传统成都人
安逸
知足
快节奏里慢生活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脚步也越发加快。但在快节奏当中,成都人却活得最另类,最没有压力感,过着慢节奏生活。
《新周刊》认为,许多国际大都市往往以丧失乡土性为代价,而成都是保有乡土性较好的城市。“这种乡土性给城市带来温暖。”
成都是一个允许多种文化融合的地方。你可以在宽窄巷子吃一顿上千块的饭、到餐厅喝200块的下午茶,也可以来碗几块钱的盖碗茶。你可以去吃上千块的高档西餐厅,也可以呼朋唤友吃串串喝夜啤,每个阶层都有各自的乐趣,他们懂得安逸,知足常乐。
《新周刊》用了60个片段来凝练成都的品质生活。
成都人喜欢玩,玩法从不落伍:到锦江边掏耳朵、看川剧变脸、听一次评书、到送仙桥淘古玩、去熊猫基地喂熊猫、逛庙会、街边来份冷啖杯、去九眼桥泡吧、去锦里感受三国文化、听“音乐教母”说音乐……
平日里,数不尽的盖碗茶龙门阵。周末了,在市区乘坐轻轨40分钟即可抵达青城山脚下,跟青城掌门学太极。如果厌倦了城市的喧嚣,那就去古镇上发发呆,或是约上三五好友,骑绿道、爬爬山、露营山顶看漫天繁星。九寨沟、峨眉山、青城山、三星堆遗址……这些国际知名旅游景区,让成都人想不出去旅游都不成。
成都人喜欢吃,吃的不一定高档,但必须有特色:华阳的炒蟹、牛蛙、鹅肠,黄甲的羊肉,郫县的蒋排骨,九龙的坝坝虾、龙泉的野菌火锅、老鸭汤,蒲江的河鲜……这些让生下来就活在舌尖上的成都人甘愿为一顿美味驱车40公里。
新成都人
眼界宽
高品质
开拓无限可能
本次报道中,《新周刊》的采访对象以70后、80后的新成都人为主,这是一批代表着城市发展未来的人。正如受访者黄博所说:“他们愿往外看,经常玩微博,接触新鲜事物比较快,外表看跟北京上海区别不大。他们会指出这个城市还有哪些不足,但会帮助它改变,不会轻易离开。他们闻得到大城市的焦虑,又尝得出生活的幸福滋味。”
通过人物采访,周可发现,这群新成都人在传承了老成都人的追求安逸、知足常乐的特点外,又有了一些新的元素:眼界开阔、生活品质高度精致化以及开拓性。
这群人中,有成都周边来读书创业的,有祖籍四川去外地读过书的,有从上海北京来成都的,也有国外留学工作回来的。他们有着对传统特性认同的同时,还具备了比老成都人更加开阔的视野。他们可以把其他地方的生活理念引入成都,并融入成都的生活中。
比如艺术家何工。在《何工:疯狂的成都“异乡人”》里提到,何工在去年年底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选在切·格瓦拉摩托之旅60周年之际,追随自己的偶像,用了三个月时间,自驾车横穿南美洲。从阿根廷出发,走过智利、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家装修成了成都的墨西哥。2005年他去墨西哥时,家中新房正开始装修。他循着墨西哥著名画家弗里达的踪迹,一路寻到她的住所“蓝屋”时,惊呆了,于是让成都的太太停止装修。三个月后,何工和太太的新居,几乎像是从墨西哥平移过来的一座“蓝屋”。
新成都人对生活品质有了更多的追求,标准更高,更加高度精致化。受访者李如碧一家在成都过着连西方艺术家也羡慕的生活。她家在城郊的艺术区拥有5亩地,用了2亩盖了两栋房子,房外有小池塘、小菜园,还养狗养八哥,房子里有工作室、小电影院和摆放了舒适的沙发的休闲室,墙上的架子上摆满自己得意的艺术作品。她还准备在3亩地里再建个游泳池。院子里的大部分花草树木,是李如碧和家人把花苗运回来亲自栽种的,“撒下种子,然后一天天看着它变化,像生命在慢慢诞生一样。”在这个过程中,李如碧感觉就是体验生活。
此外,新成都人更具有开拓性,不拘泥于一定的模式,创造了无限的可能。受访者王长久就是很好的证明。王长久在三圣乡开了一家店,他和员工们自己种菜,客人都吃得舒心。但这里不仅是农家乐,也是一个电影基地。现在,他正在不遗余力地策划微电影节,打算让它在成都落户,因为在他看来,成都人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值得拍摄。他想在这里寻找到一个他最想拍的成都故事。
“一个城市的发展就像人在走路。”周可打了个比方,有些世界上的大都市就像在高速公路上疾速飞驰的车,车行驶得太快了,很难看到更远的地方,更难关注路边的风景,幸福感自然不强。然而,如果把速度慢下来,你会安下心,既能关注路边的风景变幻,也能更加清楚地看到远方。而成都就是这样一座城市。你向往世界,世界羡慕成都。羡慕它能坚持自己的方向,按照自己的节奏安然前行。
成都商报记者 赵一丹
新闻推荐
在成都的二圈层,同样是城西,以温江和郫县-高新西两个板块为例,大郫县区域的房价可能是温江房价的三分之二。成都印象房地产营销策划公司总经理冉卫国告诉记者,他在这两个区域同时服务有两个项目,温江...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