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彭州新闻 > 正文

“二李”捐书:书不藏家,延一城文脉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8-05-31 06:17   https://www.yybnet.net/

李一氓李劼人四川省图书馆李劼人李一氓文库暨展览现场。

“二李”书展上的珍贵老照片。(四川省图书馆提供)

“二李”所捐藏书多为古籍。

“二李”所捐藏书多为古籍。

“二李”所捐藏书多为古籍。

“二李”所捐藏书多为古籍。

城市与先贤

他被陈毅称为“党内的大知识分子”。

出版家戴文葆曾在《人民日报》撰文,称他“一贯是祖国文化遗产的珍爱者”。

李一氓

1903年出生于四川彭县(今四川成都彭州市),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诗人和书法家。早年赴法国勤工俭学,追求革命真理。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驻缅甸大使、国务院外事办副主任、中联部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中顾委常委、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组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会长。

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被郭沫若评价为“小说的近代史”。

在书展现场,李诗华感到很奇妙,“仿佛跟外祖父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李劼人

原名李家祥,1891年出生于四川华阳县(今四川成都市),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其代表作品有“大河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成都市副市长、四川文联副主席等职。

李一氓:烟云不曾过眼去 留得书香绕乡邦

川人李一氓,是一位罕有的人物。

他是革命家,又是学者;他是管理者,又是理论家。一生从事革命工作,参加过北伐,南昌起义,亲历过长征,同时他也是著名的文化人,孜孜于学术研究,是党内的高级知识分子。戎马一生,书香相伴。

他的一生有着怎样的传奇,他的精神世界又怎样的芬芳?走进四川省图书馆李一氓文库展览空间现场,从展览的图片、文字介绍中,你可以“看到”李一氓革命、从政、读书、治学和致力于藏书事业的生命轨迹。然而,除了欣赏历史的吉光片羽,李一氓更深刻的精神世界,则可以从他的革命实践,理论书写,自传著述,典籍收藏中去探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陈荷李雨心见习记者徐语杨钟雨恒实习生王婧尧摄影陈羽啸

戎马一生革命家革命一辈子,自循三不准

李一氓首先是一名革命家。1903年2月6日,李一氓出生于四川省彭县一个普通职员家庭,1919年考入成都联合中学(现成都石室中学),之后前往上海、南京读中学、大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在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任宣传科长、秘书。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任南昌起义参谋团秘书长。起义失败后秘密去上海,在周恩来的领导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5年10月19日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后,奉调担任毛泽东的秘书,后又以毛泽东特使的身份回四川成都,去做刘湘的统战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协助叶挺组建新四军,并担任新四军秘书长和东南分局秘书长。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外事工作。1951年担任保卫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书记,长驻维也纳。1958年,调任中国驻缅甸大使。1962年,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1974年至1982年,担任中联部副部长、常务副部长,主持日常工作。1982年后,被选为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委。从履历可以看出,自1903年出生到1990年去世,李一氓的一生为革命和建设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李一氓一生与很多大人物一起工作过。但在亲笔自传《李一氓回忆录》里,李一氓从不炫耀,写得非常客观平实。他在序言中提到了自己遵从的三个原则:第一,不准‘丑表功\’;第二,不准‘攀领导\’;第三,不准‘安钉子\’。”四川省图书馆研究馆员王嘉陵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专访时,手边就翻看着一本《李一氓回忆录》。李一氓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写作过程中,我时刻都注意到,作为一个诚实的共产党人,应该老老实实的,做了什么工作就写什么工作,犯过什么错误就写什么错误。我决不会无缘无故地去攀哪一位领导。至于所谓“安钉子”,现在更说不上了,有什么“钉子”好安呢。读到此,王嘉陵说:“李一氓所体现的幽默与人品,我想,跟他多年的书香浸润不无关系。”

读书治学大学者著述政治理论,精研文化典籍

李一氓在大学学习英语。他当时翻译了很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著,也作评论,还介绍马列和苏俄的一些情况。王嘉陵介绍,先搜集的李一氓文章加起来有140多篇。“他一生都在做研究,从未放弃读书治学,尤为擅长学术文章诗词书法。”早在1930年代,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期间,李一氓主编过《流沙》《巴尔底山》等刊物,翻译了《马克思与恩格斯》《马克思论文选译》等著作。除了政治理论之外,李一氓对中国传统文化珍贵典籍研究甚深,被陈毅赞许为“党内的大知识分子”。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经陈云提名担纲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全国古籍整理工作整整十年,主导过诸多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的完成,比如《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任继愈主编)《肇域志》《全辽文》《全元诗》《全明词》《台湾府志》《古逸书三编》》等,其中《大唐西域记校注》,成为研究唐代社会史和中外交通史的重要史料;落实陈云指示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选收百种古籍,共1200万字,是“五四”以来规模最大的今译系列,为当代青年搭建了通向民族历史文化的桥梁。有统计显示,他所推动整理出版古籍三千五百余种,约计数万册,就古籍整理而言堪称“天文数字”。出版家戴文葆曾在1991年2月1日于《人民日报》撰文,热诚而严谨地称赞:李一氓“一贯是祖国文化遗产的珍爱者”,规划领导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才德与职务都真正相配合”。

书不藏家收藏家上万古籍图书捐于公藏

除了主持全国古籍整理工作,李一氓在业余也进行个人收藏,他收藏字画文物,古籍图书,其中藏书达上万册之巨,不乏珍善孤本,且自成体系,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和传世价值,是位大藏书家。

更难能可贵的是,与秘惜不观的藏书家不同,李一氓并不将藏书据为一己私有,而是“乐宜偕众,书不藏家”。年事渐高之时,他将自己毕生所藏典籍(大概有30000册),字画文物尽数分赠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和彭县图书馆(今彭州市图书馆)。他的古籍旧藏多明清珍本善本孤本,约近六千册,多数入藏现国家图书馆和四川省图书馆,又以四川省图为多(大概5000至6000册古籍),而现当代平装出版物(大概4000多册)则捐赠家乡的图书馆。

李一氓对于他的收藏和捐赠,自我认知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

这一点在《李一氓回忆录》的最后一章“过眼云烟”里有体现,专门讲了他将藏书捐乡的心情,“淡淡的一缕乡思,引我决定把这两类不算怎么好,也不算怎么多的书籍和陶瓷等艺术品,全部送回成都,缴交四川图书馆和四川博物馆,为我这些东西找一个妥当的安身立命之处,这也是我最后结束我藏书和藏古文物生活的上策。”他还写道,“我的这些藏书对我来讲就是过眼云烟了。但它们依然是云,依然是烟,依然在北京和成都悠悠而光彩地漂浮着。我祝福它们的存在。”

自"画"像

热心桑梓文化事业,他自称“四川的采购员”玩过“海淘”搞过“代购

李一氓常年工作在北京,但对成都、四川的文化事业发展,念念在心。李一氓戏称自己是“四川的采购员”,曾为成都杜甫草堂、眉山三苏纪念馆、杨升庵纪念馆等川内文博单位,代为收集珍贵典籍,成果甚丰,比如他为三苏纪念馆(现“三苏祠”)搜集苏东坡的字帖,曾捐赠一部日本刻本《苏东坡集》和抄本《栾城集》,为杨升庵纪念馆搜集明清版的杨氏著作,购买明嘉靖的瓷器。

在1993年首次出版的《李一氓回忆录》中,李一氓专门辟一个章节“过眼云烟”,分享了自己的文物古籍阅读、收藏之旅,其中就详细提到杜甫草堂。1955年,成都杜甫纪念馆(现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立。为丰富馆藏,纪念馆开始选派专人到北京等地广泛搜集有关杜甫的文物资料。当时担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组组长一职的李一氓听说此事以后,欣然表示愿帮草堂搜集文物资料。为此,草堂专门存了一笔资金在李一氓处。在资金来不及补充时,李一氓则自掏腰包购下。

在国外工作时期,他从维也纳、伦敦、莱比锡、巴黎的旧书店,收到若干种杜诗的英法文译本。在国内工作时期,他常跑琉璃厂,他向旧书店交代,除了留意他要收藏的版画、山志寺志之外,还加上一项杜诗。就这样,不同版本的杜诗,就源源不断地被收起来了。李一氓在自传里写道,“就早期是邃雅斋,后来是中国书店,送来杜诗的本子不少。成都杜甫草堂把这些书都买下来了。这样,我的杜诗集子也全都送给他们了。有好书时,我垫钱替他们买下来,他们再还我的垫款。有时他们汇一笔款存在我这里,我随时看见好书就买了寄去,最后同他们结账。有些书没有法子买到全本时,重要的残本也买,抄补为全帙,如明隆庆本《杜诗通》就是我拿明纸请人抄补缺卷的。”除了在国内帮找杜诗集,李一氓还千方百计托日本朋友西园寺公一找了不少日文本的杜诗集子,特别是吉川幸次郎的《杜甫诗注》,原拟出十多卷,注者只出了五卷就去世了,就是这五卷也弄全了。据李一氓自己统计记录,“大概我送给杜甫草堂的杜诗本子约三十种,外文本四十来种;代购的则约三十五六种,其中多属孤本、善本。”除了帮杜甫草堂搜集杜诗,李一氓还特别为草堂搜集前人有关杜甫的字画,如丰坊的草堂长幅,朱鹤年的杜甫像,伊秉绶的隶书集杜联。黄晋良楷书小幅,则是替他们从郑西谛藏的一个子册中讨来的。贡献如此之巨,但李一氓却在自传谦虚道,“我能够为成都杜甫草堂做点什么,毫无特殊意义,只是我自己看画搜书跑琉璃厂的副产物,和一点点乡思的点缀而已。”李劼人:典藏菱窠承百世 书写川西传千秋

位于成都市东郊上沙河堡的“菱窠”故居,和位于成都市中心的四川省图书馆,两地相差将近十公里。看似没有什么共通之处的两地,却因为一位伟大文学大师而串联起来。他,就是李劼人。

在“菱窠”故居,李劼人在此度过了数十年的岁月。人们来到此地,能够想象在李劼人在世的时候,就在这儿伏案执笔,醉心文学创作。而在四川省图书馆中,随着5月28日“李劼人、李一氓文库暨展览”的开幕,两地便有了遥相呼应之感。四川省委宣传部关心重视李劼人所赠书籍,授予专款建造了他的专藏文库。如今,无论是漫步于“菱窠”之中,还是在省图书馆五楼的李劼人文库,在这座城市的两个不同方位,都能感受到李劼人所传递给后世的精神馨香。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张杰李雨心陈荷实习生王靖尧摄影陈羽啸

传"佳"话

宋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价值连城

李一氓400元购得草堂“镇馆之宝”

在李一氓为杜甫草堂代购或捐赠的诸多典籍中,其中最为人乐道是,1964年他为杜甫草堂用400元收购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集》,后被评为国家一级古籍,海内外孤本,堪堪“镇馆之宝”。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镇馆之宝”背后的一段插曲。当时李一氓淘到“宝贝”的消息在圈内不胫而走,时任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善本特藏部主任赵万里找到李一氓索要此书,但被李一氓拒绝。为免节外生枝,李一氓遂邀请朱德、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何香凝、郭沫若等学者名流赏阅古籍,并题词为记。朱德欣然题词道:“成都杜甫纪念馆得此书,可为所藏杜诗带头。”

1965年8月,这部珍贵杜集终于落定成都。关于这段过往,李一氓在自传中也有记述,“在山东济南替他们买了半个宋本,即《杜工部草堂诗笺》,原藏碧琳琅馆方柳梧,后藏山东黄县丁菊苏。在中国书店替他们买了一个残宋本,即《草堂先生杜工部集》,这个残本原是罗振玉家的。特别是这本书,我想法精加重装,并就近请了北京的名人和四川同乡,长长短短写了不少题跋,成为很可炫耀的一件珍本。赵万里知道了,向我索要,以为应归北图,我不给。他还告到了文化部。我是为成都杜甫草堂代买的,文化部也无奈我何。”如今,草堂的工作人员说,“《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早已属于国家一级乙等古籍,价值早已经无法用数字估量了,属无价之宝了。”

“二李”奇妙渊源:同为“草堂”搜古籍

李劼人、李一氓生前收藏古籍现被整理成文库,穿越时光,同处一室,一起迎向天下爱书人的目光。据王嘉陵研究,目前尚不见资料显示二李认识,或者生前见过面,有过交流。但两人之间确有一段奇妙渊源连结——杜甫草堂。上世纪50年代,李劼人担任成都市副市长,其中一项工作便是直接负责成都名胜古迹维修工作,并兼任杜甫纪念馆筹备委员会主任。李劼人早年留学法国,视野开阔,同时还拥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杜甫草堂修复和重建工作中,李劼人曾多次到草堂考察,后确定的草堂维修风格原则是:尽量保存草堂旧观前提下,对部分建筑适当整理,要求大方朴素并无损于原有风格。如今,草堂最著名的影壁上,用青花瓷镶嵌的“草堂”处,就是李劼人要求按光绪34年周善培所书“草堂”二字复原。李劼人还积极倡行并指导筹建杜甫草堂纪念馆的杜集书藏。据王嘉陵透露,李劼人认为,建杜甫草堂纪念馆,必须要多收杜诗的版本,草堂不仅仅是一个游览地,更是一个人们研究杜甫的学术机构,这样才能增加杜甫草堂的文化厚度。为此,李劼人还特别申请了特种资金,让筹委会专门派员外出搜集。此外,还充分动用自己的人脉,直接或间接联系多位川内外名人大家,请求帮忙联系收集与杜甫相关的文献典籍,收获了大量珍贵版本。听闻草堂征集文献后,李一氓欣然表示愿为“草堂代购”。他的“代购”成果,其中就包括1964年购买到的《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遗憾的是,此时,李劼人已经过世两年了。

2009年6月,成都杜甫草堂纪念馆以国内收藏杜集版本最为集中、最为完整、最具特色的2.2万余册古籍与6000余册善本(其中杜集上万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其中自然与李劼人、李一氓“二李”的贡献分不开。王嘉陵说:“目前,杜甫收藏的杜集和从古到今研究杜甫的资料在海内外是最多最成体系的,没有哪个机构可以比杜甫草堂更齐备。从城市文化建设上来讲,‘二李\’,都为成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一生传奇

“劼人”勤勉,人如其名

作为中国20世纪屈指可数的小说大家之一,李劼人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陌生。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被郭沫若评价为“小说的近代史”。他的作品以优美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气韵、史诗般的叙事风格,描写了晚清民初川西的民俗风情、人物及事件。因其留学法国,受到法兰西自然主义写实风格的深刻影响,又因其作品根植于川西方言语境和对本土乡邦的深刻理解,有“川西民俗的百科全书”“小说的近代的《华阳国志》”之誉,而其“中国的左拉”和“东方的福楼拜”的赞誉,足见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李劼人诞生于1891年的成都,处于行将终结两千年帝制的改朝换代的大时代,所以他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在他的身上,可以看时代的激荡变幻。不管是任成都市群报社主笔兼总编辑,还是后来留学法国;再到毅然辞去大学教授职务,回家开饭馆;后来又出任重庆民生机器修理厂厂长职务,由文学教育转向“实业救国”;到最后步入政坛,出任成都市副市长……如此丰富的人生履历,实在让人叹为观止。要用现在的话来说,李劼人在当年可以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跨界”达人了。谈到李劼人丰富的人生,李劼人的外孙女李诗华说,“在现代社会,分工很细,别说干几样事业,就是干好两样也非常困难。但是爷爷他们那个时代不同,这是不可直接对比的。”在李诗华的回忆中,自己的外祖父本就是一个精力充沛之人,并且勤勉而勇敢,所以他能够身兼数职,在不同的领域中绽放光彩。“你们可以看到他名字里有个‘劼\’字,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字有着‘勤勉\’的含义。其实我的外祖父本名并不是‘李劼人\’,但是在后来,他一直使用的是这个名字。”

世纪之展仿若“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

李劼人一生奔波,省吃俭用收藏了两万余册图书及上千件明清、民国名人字画等。身后,家人按照他的愿望全部赠予公藏。李劼人所捐给四川省图书馆的古籍中,无宋、元版本,但有明刻本《唐类函》《医说》《楚山和尚语录》《泾野先生文集》和乾本等数种珍善版本;其余多为清代、民国版本,也不乏珍贵稀有典籍,如抄本《钦定东华录》《有明历科鼎元录》《圣教入川记》,尊经书院刊行《四史》,日本刻本《欧阳文忠诗集》《诚斋诗钞》《苏韩诗合钞》(套色、残)等。李劼人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有近抄本明张世雍《成都记》、清刻本《蜀典》;有四川历代大家杨慎、李调元、龚向农、廖季平等人的著作;也有成都尊经书院、志古堂、存古书局等刻印版本。幼年时期曾与外祖父一起生活的李诗华,其实对于这批珍贵的古籍也有着模糊的印象。29日下午,在省图,李诗华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怀念起往日时光,“这些书,我小时候在楼上的藏书房里看见过,但那时我不识字,对它们也没有兴趣、没有概念。那时藏书房并不是现在‘菱窠\’展出的样子,而是一个昏暗的房间。”李诗华幼年时的一瞥,没想到再见这批古籍已经是半个世纪之后了。李劼人逝世之后,按照他的遗愿,这上万卷书籍来到了四川省图书馆。当时,省图书馆并未修建新馆,由于条件有限,这批古籍“沉睡”在地库之中,李诗华也再没有与它们打过照面。同时,李诗华也在等待它们的再次“苏醒”。5月28日,“李劼人、李一氓文库暨展览”28日在四川省图书馆开展,公众可以在此接触到“二李”生前的珍贵藏书、了解二位生平,切身感受文化传承。在文库现场,李诗华感到很奇妙,“仿佛跟爷爷可以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交流\’”。

家风纯正凸显李家潜移默化之功

在“菱窠”故居内,可以看见当年李劼人与家人所拍的全家福照片。照片中,李劼人的神色安然,眼神宁静而悠远。细看李劼人摆放在故居的照片,就会发现,这一家人的气质都出奇的相似,有着文人般的宁静。“这个词的形容是很贴切的,我家人心里一直都很宁静,我父母那一代的经历比我更复杂,但他们就是很沉静。他们看得特别开、特别远。”而这种气质的形成,在李诗华看来,都是潜移默化的。“我外祖父和外祖母从不要求子女要怎样,从不长篇大论地教诲。在外祖父去世以后,外祖母在这种传承中起到了很大的纽带作用。她是一个家庭妇女,一生没有工作过,她年幼时甚至没有念过私塾。但她和我外祖父一起生活几十年,我外祖父教她认字,后来她的古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外祖母是个有着传统美德的妇女,她在不经意间流露出这种豁达的家风,就是受到我外祖父的影响。”李诗华最爱观看旧时外祖父所拍摄的老照片,其中有些是工作照,也有专门去照相馆所拍摄的。虽然数量并不太多,但是对她而言已经意义深刻,“当我看到这些照片时,我尤其喜欢看照片里我外祖父的眼神,他的眼神里有始终如一的睿智和淡定。”作为李劼人的故居,成都市东郊上沙河堡的“菱窠”,一直是后人随着缅怀和探寻这位伟大作家踪迹的必去之地。如今,随着“二李”展览的开幕,李劼人所捐赠给四川省图书馆的、大量极具中华优秀文化和巴蜀地方特色的古代典籍,也最终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也为后代学者提供了无穷的宝藏。所以,现在“菱窠”和省图书馆,已经成了李诗华心中“家”一般的地方。

新闻推荐

四大主题绿道游线路亮相 成都市民周末游“福利”来了

游客前来体验绿道。(成都成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供图)本报讯(何雨记者杨艺茂)5月17日,成都公布四大主题绿道游线路产品,...

彭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二李”捐书:书不藏家,延一城文脉)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