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州老年艺术团的扇子舞。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11月5日,彭州第三届舞蹈大赛在濛阳镇举行,31支舞蹈从上百个参赛节目中脱颖而出,角逐最终的优胜奖。“彭州没有专业舞蹈团,在这些业余舞者中,中老年人占据了很高比例,不仅娱乐自身,还发挥余热,成为一股活跃在基层的文化力量。”彭州市文广新局文化科科长郭建平指出。
舞台:从农家院坝到广阔乡村
丹景山镇牡丹剧社社长肖光华老两口已经70多岁,仍然坚持每周2天的排练,每年要出2-3支新的舞蹈。13年来,在肖光华家百十来平院坝改造的排练场里,虽然社员有出有进,但队伍基本稳定下来,还出了一张26支舞蹈的视频专辑。
“我十多岁就演过《半夜鸡叫》里的周扒皮,到了部队任宣传干事,快板、相声、小型舞蹈都练过,从镇政府退休后就成了‘文艺老青年\’,跟老伴一拍即合,成立了牡丹剧社,以跳舞为主,还有太极拳、川戏,主要为了强身健体、自娱自乐。”肖光华介绍。
“10多年过去了,通过不断学习实践,现在多少有点专业了,有一些节目能拿得出手了,2011年、2012年,我们就连续两年代表文广新局在12月份到全市20多个乡镇做文化下乡的巡演,每天上下午各一场。舞蹈跟川戏、打拳、小品等穿插,再加上当地的节目,每场有14-15个节目。很累,有一次在小鱼洞乡还飘起雪,演员们都穿着半边袖子,但是有舞台有观众,心里还是高兴。”
彭州市老年艺术团的《蓝蜓蹁跹》编排精美,该团舞蹈演员彭建英回忆说:“小时候专业院团去学校招生,一个学校才看得起一个女娃娃,那时候没条件,门槛又高;没想到退休后还圆了舞台梦,成都台、川台、彭州市各个名目的比赛以及菜博会等节会表演,演出邀约一个接一个。”
创作:从身边小事到大社会
“以前有个队员喜欢跳舞,但她儿媳妇不安逸她了,嫌她光出去耍,不带孩子。”天彭镇巴地草舞蹈队领队李天碧告诉记者,据此,他们自编自导了舞蹈《关爱未来》,想通过这个节目告诉大家,带孩子和社交生活完全不冲突。“以前那个队员是老病号,现在身体精气神好了,回到屋头也有笑脸给家人了。我们队里大部分是50岁到70岁,都是要带儿孙的,支持子女工作,默默奉献的同时,老人也需要自己的空间,才不会跟社会和时代脱节,也才能更好发挥余热。”李天碧说道。
“这次带来一支彝族舞蹈,虽然彭州没有彝族,但我们觉得应该有民族大团结的象征体现在这么大的比赛中。”肖光华说,作为见证改革巨变的“过来人”,他们的创作会反映国家的重大关切,适逢祖国大庆、党的生日等有纪念意义的活动,会花钱请彭州市资格的私人舞蹈学校老师为他们编舞。
“另有一些创作灵感来源生活,尽量接近观众。上次在磁峰镇巡演,当地一个舞蹈,做了个牛的服装道具,反映几十年前农耕文化里。我们就想到丹景山镇的‘棒棒会\’也好耍的很,也可以用舞蹈展现。我们还把插秧等一整套农事动作编进舞蹈,这些节目农民一看就明白,很有共鸣,所以他们说好看,比起一些高大上却看不懂的舞蹈,更合他们口味儿。”
管理:从各自为政到交流互助
“以前由于管理不到位,广场舞大妈似乎给人不好的印象,”彭州市外北街居委会天府牡丹舞蹈团的教练张芳直言不讳,一块公共用地,起码有10支广场舞同时跳着,完全做到互不干扰很困难。“对此,城管专门召集我们开了会,要求做到定时、定点、定音量,时间上从晚上7点到9点,每支队伍划了片区,音量也控制在有效分贝之内,能听到就行。”
“逢年过节、重阳敬老一些联欢会上,我们一起参与,大家互相交流学习,每个月都推出新舞,把拉丁、古典、民族舞的元素融进广场舞,让它除了健身功能,也有了舞蹈的韵味儿。”张芳介绍。
老有所养之外,还要老有所乐,甚至老有建树,郭建平认为,这对于我国日益步入老龄社会有着积极意义。适合老人参与的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是很好的平台,不仅是发挥余热的夕阳红,还有可能激发人生的第二春,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成为稳定、积极的重要力量。
新闻推荐
泡菜之都新繁镇。新繁镇政府供图白墙灰瓦湖面水草□本报记者张立峰文/图白墙、灰瓦、斜坡顶,湖面、水草、柚子树......6月16日,新繁镇高院村“玲珑锦苑”,村民王建正在自家农房前的小菜园里悠然地喝...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