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阳帆 刘星
从成都出发,沿成彭高速路行驶,一个小时就来到龙门山脚下的彭州市。
到银厂沟避暑,曾经是成都人多年的传统,汶川特大地震后景区一直处于地质恢复期,未能向游客开放。然而,驱车沿着崭新的银厂沟路、大龙潭路这些以景区命名的道路行驶,熟悉的名字让人找回一些消夏纳凉的传统记忆。
新的街道,旧的名字,新与旧,传统与创新,是这座城市呈现给我们的独特气息。
传统:军屯锅盔留住游子记忆
5月,繁花落尽,军乐镇的街道显得有些冷清。在军乐镇上,最多的店铺应该属于当地的名小吃——军屯锅盔,不大的镇上有23家锅盔店,全镇2万人中从事锅盔产业的超过5000人,年务工收入不低于1500万元。
潘小波是这5000名锅盔大军中的一员,1987年因为女儿喜欢,他成为一名做锅盔的手艺人。入行以来,他每天早上6点开始和面,27年间只在汶川特大地震后中断过不久。潘小波的这份坚持,让他连续三年荣获全镇“锅盔王”称号。
镇长王俊告诉记者,“锅盔王”的评选主要以锅盔人的手艺为标准。“我们这儿的锅盔之所以好吃,是因为我们的手艺与其他地方不同。”潘小波说,“其他地方的锅盔多是油炸的,我们是烤出来的,这样才酥才香。”
秉承传统工艺的军乐镇军屯锅盔,在2013年被评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潘小波的妻子钱春泽告诉记者,今年春节一位远嫁上海的本地人,托亲戚买了锅盔快递至上海,在千里之外品尝家乡的味道。传统的手艺,熟悉的味道,是军乐镇走出去的游子化不开的乡愁。
创新:板鸭也要成立产业园
比潘小波起得更早的,是住在九尺镇上的梁志忠,镇上的人都叫他“梁老二”。
47岁的梁老二在九尺镇上开着两家板鸭店,每天凌晨4点就开始卤制板鸭,高峰时一天卤制2000多只。
走在九尺镇,到处都可以看到板鸭店和晾晒的板鸭。梁老二是镇上最早做板鸭的几户之一,如今全镇有500多户制作,80多家销售,每年销售板鸭1200万只,年产值接近8亿元,占当地收入的1/3。
传统的手工技艺和配料,是彭州板鸭立于市场的法宝,如何既兼顾传统工艺保持板鸭的原始风味,又能提高板鸭的制作标准,符合如今的市场需求?就此记者采访了九尺镇党委书记刘汉军。“今年,我们的板鸭产业园就要破土动工了,今后鸭子的宰杀、腌制、烟熏等几个重要环节,都将在产业园中进行。”刘汉军说,一只板鸭也能打造一个产业园。
刘汉军介绍,打造板鸭产业园,就是把散户制作模式统一到产业园中,多环节进行标准化生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板鸭经营户从产业园购买标准化处理的半成品,再根据各家秘方进行卤制。“地理标志认证马上就要下来了,打造品牌产品、外销包装产品是我们下一步的方向。”刘汉军说。
[链接]
如果你是旅游发烧友,或者美食达人,还等什么?马上@四川日报腾讯微博、@四川日报新浪微博,关注四川日报微信(扫二维码),为网友们推荐你心中的龙门山地带美食美景,分享旅游中的特别体验。
如果你家住龙门山地带,欢迎你“曝光”隐藏在家乡街头巷尾的特色小吃,一大波吃货即将袭来。
活动期间,你还可以通过@四川日报腾讯微博、@四川日报新浪微博、四川日报微信,参与“猜猜看”、十大美食美景的评选、新味道试吃等互动活动,并有机会免费获得精美奖品。
(陈俊)
扫描二维码进入四川日报网“龙门山地行·发现新味道”专题网页,可以参与网络互动、购买各地特产美食。
专题网址:http://special.scdaily.cn/14cblmsdx/或登录四川日报网(www.scdaily.cn)进入专题页面。
新闻推荐
第一期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培训开班本报讯(袁婧记者刘淼淼)9月15日,省文明办联合省财政厅、教育厅,在彭州举办2014全省第一期乡村学校少年宫项目建设工作培训班开班,对获得2014年度中央专项彩...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