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四川日报记者 刘云云) 11月5日,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全省地质灾害工作总结表彰电视电话会。会议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巨峰重要批示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继续打好地质灾害防治持久战。会议总结了今年以来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取得的成效,并结合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四川省地灾防治的经验,对下一步的地灾防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常务副省长魏宏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前,刘奇葆、蒋巨峰分别对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刘奇葆强调,四川历来自然灾害频发多发,“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异常繁重。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等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学治理、合理避让、安全第一”的防灾方针,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创新思路,攻坚克难,形成了一套在全国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经受住了震后每年多次发生的强降雨的检验,创造了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奇迹。希望继续发扬和巩固已有的成绩,进一步深化防灾机制,全面构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与应急四大体系,为推进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再立新功!
蒋巨峰指出,近些年来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来,面对艰巨繁重的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国土资源等部门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防灾工作部署,尊重科学、尊重规律,主动应对、攻坚克难,监测预警系统高效运转,防灾预案执行有力,临灾避险启动及时,多次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让,有效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特别是有效应对清平、映秀、龙池等多地多次突发重大险情,取得了抗击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的重大胜利。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希望大家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再接再厉,不断健全完善排查预防、群测群防、主动避让和科学治理的一整套防灾机制,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四川省突出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尤其地震灾区按照分类防控的要求,将已发现的11300多处隐患纳入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范畴,开展了2334项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1248项应急排危除险简易治理工程和6494项监测预警项目的建设,恢复重建了3420处群测群防体系,实施了28674户地灾避险搬迁安置。地震灾区地灾防治能力大幅提升,震后地灾防治面临的高风险态势得到初步控制,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今年是四川省有记录以来,地质灾害灾情最重的一年,截至10月15日,全省共发生3137起地质灾害,超过2011年2161起的记录。在严峻的地灾防治形势下,全省上下全力防灾、奋起抗灾,实现了基本不出现重大群死群伤的防治目标。今年以来,全省实现成功避险263次,成功转移群众3万多人次,避免了4亿多元的经济损失,防灾上有了新突破。工程治理上取得新成绩,在维护好清平映秀龙池三大片区治理工程的同时,新完成4条交通干道沿线的地灾工程治理,375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进入施工阶段。地灾监测上取得新进展,建立了汛期专职监测制度,落实了3.5万名专职监测员,完善了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得到加强,应急避险场所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会议对下一步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必须坚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紧抓地灾防治。地灾防治是防治任务,更是生命任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地质灾害防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省上下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得到鲜明体现。要在此理念指引下,继续打好地质灾害防治持久战。二是要做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层层落实。涉及地灾防治的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不断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和组织体制。三是必须构建覆盖城乡基层一线的全民参与机制,将防灾措施真正落实到基层一线。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让群众成为地灾防治的操作主体。四是坚持常态防灾与应急减灾相结合,把预防避让作为最现实的防灾措施。在做好常态防灾的情况下,切实抓好危机情况下的主动避让、临灾避让、预防避让,把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五是加强工程治理,把构建长效的科学治理机制作为治灾根本之策。
会上表彰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先进集体代表彭州市国土资源局、先进个人代表凉山州喜德县额尼乡阿坡洛村村委会主任麦吉伍达,以及在今年8月抗击山洪泥石流灾害中因公殉职的安县高川乡纪委副书记杨杰的妻子陈伟等,在会上作了发言。
新闻推荐
昨日,彭州市濛阳镇种都种业3000亩蔬菜主题公园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第四届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在此盛大开幕,来自省内外400多家企业与蔬菜专合组织、种植大户参会参展,共有20万人次共襄盛举...
彭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