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彭州新闻 > 正文

78岁老人状告儿女,只求“常回家看看”

来源:成都商报 2012-08-14 16:17   https://www.yybnet.net/

没有子孙满堂的天伦之乐,也没有外地子女的常回家看看。78岁的老父亲利典章晚年特别孤单,很想找人唠嗑,听他摆摆参军立功的英勇故事。利大爷耳聋和“让人烦”使心愿变得遥不可及,他依然站在家门口向子女回家的方向张望。 

最近,老人来到彭州法院濛阳法庭,口头起诉自己的两个子女要对自己给予精神赡养,“孝顺要两方面,不但给我钱花,还要常回家看看,在身边照顾我。”

成都商报记者 李海夫 摄影记者 陶轲

无奈的起诉

一个月前,老伴又到彭州濛阳镇儿子家小住。7月13日,孤单的利典章也来到了彭州濛阳镇,他没去子女家,而是直接走进了濛阳法庭,告儿女不孝顺,情绪有些激动。

诉苦

两女一子并没有少拿钱给他和老伴,但这并未令利典章满意。

大女儿利华英和二儿子利华安都在彭州市濛阳镇安家落户,小女儿利萍的家距离娘家10多里路。曾经父亲肩头的小屁孩,如今都已为人父母,甚至快成为爷爷奶奶。“我为养活一家人,吃了很多苦,他们都忘了吗?”利典章眼角滴下伤心泪水。他诉苦说,曾经背过煤炭,腰疼得都直不起来,还养过鸡鸭。

在利典章记忆深处,儿女们成家后回来的次数越来越少。只有小女儿离得近,回来的次数较哥哥姐姐多一点。三子女怕父亲乱花钱,一般将钱给母亲,由母亲支配生活开支。在这一点上,利典章意见也较大,他觉得子女跟他不亲,向着妈妈。“我没人说话,闷得慌。”利典章的孤寂无法向人诉说。他甚至想到了死,觉得过一天少一天了,让子女给他找块风水好的墓地。

告状

一个月前,老伴又到儿子家小住。7月13日,孤单的利典章也来到了彭州濛阳镇,他没去子女家,而是直接走进了濛阳法庭,告儿女不孝顺,情绪有些激动。他没有诉状,口头起诉。虽然没诉状,接待法官胥道全考虑到利典章年龄已78岁,可以根据他的口头起诉立案,并为他写诉状。

费了很大的劲,法官弄清楚了利典章家的住址和各子女的住址。胥道全迅速与资中县高楼镇政府取得联系,了解到利典章参加过抗美援朝,还立过军功。当地民政部门已为其办理了应该享受的政策,其儿女虽在外打工但也常寄钱给老人,而他总觉得子女应当在身边照料自己。胥道全与当地司法所所长黄彦良几经周折,终于联系上了老人的大女儿利华英。庭长佘法剑和胥道全了解到,利华英和利华安姐弟尽到了物质上的赡养义务。

调解

“没想到父亲会告我们。”利华英表示惊讶,她拿出刚邮寄给妹妹的一张500元汇款单,让她交给母亲,用于二老零花。利华英说,她从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法官看来,子女已尽到了赡养义务。胥道全说,赡养纠纷立案前有一个诉前调解工作。调解之时,利典章不但要子女给他钱,还要经常回家看望他、照顾他。利典章说,大女儿和儿子虽然一年也回家一两次,但次数太少了,他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经常回家看看也是赡养一部分。

经过调解,利华英将父亲接到家中。

“你们要常回家看望父母,老人很孤寂。”法官劝说利的子女只给钱还不够,还要精神赡养,利华英点头答应“常回家看看”,并告诉暂不在家的弟弟利华安。“父亲在我家只待了一会儿,觉得呆不习惯,又回到了他的破旧家里。”利华英无奈地说。“我也想让子女常回家看看,但我非常理解,他们比较忙碌。”吴德芳说。

孤寂的老人

总想找人聊聊

没人听他说话

疾病缠身,耳朵听力也不好,年龄大了,难免絮絮叨叨,村里很多人都不喜欢跟他说话。可他,却总想跟人聊聊,排遣内心的孤寂。于是,他只能站在门口,望着子女回家的路……

“楼房林立,遥相呼应。”资中县高楼镇集中村名副其实。而利典章的家是土房,与周围环绕的漂亮砖瓦房格格不入。房子因地震破坏无法再住,利典章和老伴找亲戚借了一间10多平米的仓房蜗居下来。仓房内横七竖八地放着各种杂物,散发着难闻的霉味。

满头白发的利典章不苟言笑,不修边幅,一张表情凝重的脸上布满皱纹,肺气肿和支气管炎等疾病也常年困扰着他。“你和他说吃饭了吗?他有可能回答我快80了。”这几年,利典章耳聋得厉害,除非别人贴着他耳朵大声说,他才能正确回答,以致基本没人和他讲话。

73岁的老伴吴德芳甚至也有些烦他,有空就会到彭州的儿女家小住段时间。利典章这时更孤寂了,他自己做一顿饭吃一天,有时泡包方便面对付一下。利典章沉默寡言,平时也不咋出屋,也不往人堆里凑。他除了遥远的回忆,似乎已没有啥更温馨的谈资。邻居判断他是否在家,都是看他家门开着与否。

“你说话他听不见,他又有些絮絮叨叨,有点烦。”村中不少人不愿和利典章说话,认为有代沟,也怕被喷一脸唾沫星。还有人觉得他有点像“祥林嫂”,老是重复着说,但利典章自从耳聋后变得越来越想找人聊聊。

在邻居们印象里,利典章的儿女们回来的次数并不多,大家对他家也没咋关注。有人猜测,这或许是这个老人越发孤寂的主要原因。于是,老人只有常常站在门口,望着子女归来的路。

忙碌的子女

我们也很理解

可工作实在忙

“父亲要求不过分,但我们做不到。”利典章提到的“常回家看看”,三子女都很理解,但各有无奈和苦衷。“老爹耳聋后,性格变得有些怪。”三子女都有同感。

大女儿利华英

44岁的利华英知道父亲到法院告自己,心里难受、委屈。她家人多房小,11岁小女儿还要和她挤着睡。利华英承认自己确实回家看望父亲次数不多,一年一两次。“地里要忙,还要照顾女儿。公公年初刚做手术,一直需要人照顾。”利华英解释了自己的困难。“父亲曾来住过,但他和我公公婆婆性格合不来。”利华英说,父亲会挑我理,认为对公婆好,对亲爹不好。

“待不上一天,他肯定和我吵架。”利华英说。利华英记得七八岁时,她夜间发高烧,父亲将她背10多里到镇医院打针,中途都没敢歇歇,这让她一直很难忘。

儿子利华安

42岁的利华安在镇上买了新楼房,但房子只70多平米,一家人刚好够住,无法接父亲来养老。利华安平时跟装修队打零工,时间被工作圈禁,根本不能请假,一家人的生活全指望着这点工资。回一次家单边就要三个多小时,来回一趟路费100多元。利华安一年两次左右回家看望父母,一般选在过年和中秋节。他深知对父母照顾不够,一年会给1000多元零花钱来补偿心里的愧疚。利华安记得读书时没少挨父亲揍,父亲想让他考大学,但他没有实现父亲愿望。

小女儿利萍

利萍家开采石场,非常忙碌。她离父母近,有空便回家看望,父亲有时也会到她家走走。“因自己相对回家多点,一回去便给几十元零花钱,有时包车带他看病。”利萍说,父亲要告哥哥、姐姐时,她劝过不要去告,他们也有难处,但父亲没听劝。

“精神赡养”或将入法

利典章老人不会想到,他这一精神诉求正是前不久《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中热议内容之一。我国今年6月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辽宁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义务,与老年人不在一起居住的,应当经常问候、看望。”此条例是全国首次将“常回家看看”写入地方性法规,老年人可据此诉讼。

编后

法律是冷的 给不了老人温暖

“常回家看看”没有写进法律,可靠着道德传承,两千多年来传统社会的养老敬老爱老就这样完成了。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实际上就是教育人们要给父母感情上的慰藉。

利典章状告儿女,我们相信,他是在穷尽一切方法都不能让儿女“常回家看看”后的无奈选择。但是,即使法律让儿女回归他身边,但法律也很难让他的生活回归温暖。

曾经,谁让老父母独居,周围人的唾沫都足以淹死他。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打破了农业社会的定居习惯,开始频繁地迁徙。在这个迁徙成为常态的社会,人们总有各种正当理由让老人空巢,而我们的舆论,似乎也更宽容。社会舆论没用,于是老人只好走进法庭,于是“常回家看看”走进法律草案。

中国自古就有息讼的主张,因为告状总是意味着撕破脸皮。试想,通过法律硬性执行来的亲情,是怎样的坚硬和冰冷,这又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吗?唯愿“常回家看看”回归到每个人的道德中,回归到每个人的廉耻中,这样才会有真正的温情。

毕竟,每个人都会老去。

新闻推荐

通车首日 702辆银厂沟被困车驶出 扫码上控找到车 出沟啦

爱车脱困银厂沟商报帮你系列报道8·17泥石流灾害致使近千辆车被困银厂沟,彭州市政府联合成都商报独家发布车辆动态信息,商众车险也对被困车辆伸出援手(成都商报曾报道)。昨日银厂沟便道通车,截至下午6...

彭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78岁老人状告儿女,只求“常回家看看”)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