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陈光余 记者 杨华春) 六山一水三分坝,是彭州地貌的经典素描。眼下,这张素描地图正在涂上最具代表的色彩——红与绿。
8万亩红心猕猴桃,80万亩绿色大地菜。这“一红一绿”,即将书写彭州现代农业新传奇。
中国猕猴桃首席专家黄宏文一语中的:地处龙门山下的彭州,矿物质含量恰到好处,气候条件堪称温室,是世界猕猴桃“安身立命”的最佳去处——
“1+N”模式打造“五彩猕猴”
在彭州广袤的山区丘陵,代表激情的红色已经点燃。
昨日,记者历经葛仙山、丹景山、通济、小鱼洞、龙门山、磁峰等镇,目睹了以通济黄村为圆点,周围山区丘陵正在或已经挂上了“金腰带”——4万亩红心猕猴桃。
一处处崭新漂亮的民居,镶嵌在群山环绕之中。在短短3年之内,在青山绿水之间,彭州猕猴桃从400亩发展到4万亩。“在灾后重建之初,我们就在思考农民集中居住之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情况之下,怎样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如何盘活产改成果,做强丘陵山区的产业?”彭州市农村发展局局长张强谈到他心仪的红心猕猴桃时激情飞扬,“我们要在这里打造最美的产业带,把田园城市的梦想变成现实,在‘十二五\’期间,彭州猕猴桃要突破8万亩。”
绿道、登山道、水景观、观景台……在磁峰镇小石村有机猕猴桃产业园里,村民何其泽在这里已经上了一年多的班:“现在的日子好过多了。住房好、环境好、收入更好。”和何其泽一样,90%的村民都将土地流转到园区,100余人在这里长期打工,加上土地流转收入,“比起以前种玉米,现在的收入要打好几个滚!”
从400亩到4万亩,意味着在过去3年中彭州每天栽种猕猴桃36亩。中国猕猴桃首席专家黄宏文一语中的:地处龙门山下的彭州,矿物质含量恰到好处,气候条件堪称温室,是世界猕猴桃“安身立命”的最佳去处。
这一席话,在彭州能找到天然的证据:龙门山、白鹿、小鱼洞、通济、磁峰、新兴、葛仙山、丹景山,已经发现野生猕猴桃品种13个,面积超过2.5万亩。
一个以“1+N”模式打造“五彩猕猴”的计划在彭州徐徐展开。
“1”是指“万亩有机猕猴桃产业园”,“N”是指多个支撑平台:龙门山脉特殊地理优势平台、成都市猕猴桃协会协调平台、基因库科技转化平台、“土地银行”土地流转平台、农技专业服务队服务平台、多业主投入独立经营平台、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MNCEO)管理平台、现代农业金融支撑平台等。
“万亩有机猕猴桃产业园”分布在磁峰、小鱼洞、新兴、通济、龙门山5个镇22个村,总面积2.2万亩。
“万亩有机猕猴桃产业园”实行有机认证,采用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产品营销与储藏平台,统一使用“龙门山脉”猕猴桃品牌。
吸引成都佳惟他公司安家彭州的不仅仅是独特的自然条件。公司基地总经理赵小兰告诉笔者:“更重要的是这里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最大的猕猴桃基因库,为彭州猕猴桃牢牢抓住产业高端注入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成都中际公司在彭州市小鱼洞镇建设了一流水准的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成都猕猴桃资源基因库与科研示范基地。目前,基因库已经建立资源圃和科研培训基地1200亩,在全球范围内引进品种82个。3—5年后,彭州将拥有一支一流的科技研发队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一整套标准化集成技术的成都猕猴桃基因库,这为“成都造”猕猴桃占领高端市场、走向全球开辟了“绿色通道”。
为了打造最美的产业带,今年1—6月,彭州在猕猴桃产业上投入资金1.22亿元,全力打造一流的基础设施;在全省率先开展“土地银行”试点,规模化流转土地,到目前为止,共引进猕猴桃产业化经营企业14个,发展猕猴桃合作经济组织7个,建成规模化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2.76万亩;推行全球良好农业生产操作规范认证,大力发展有机猕猴桃,使猕猴桃生产基地实现良种化100%,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0%,有机猕猴桃比例达到70%。
“1+N”模式,有效推动了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集聚发展,搭起了社会资金快速进入现代农业的桥梁,催生了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了新型农民。“现在,我们只用农家肥甚至树叶”,龙门山镇山沟村村民冯友全告诉笔者,目前他种植的30亩猕猴桃已经取得有机认证。“有了这东西,果子不愁卖。”
最美的产业带要美在农民的实惠上。在构建“企业与农民完全利益共同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中,葛仙山弘大万亩猕猴桃产业园构建了猕猴桃股份合作社(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占25%股份),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完全利益共同化,这不仅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传统迈向高端,更实现了一三产业互动。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猕猴桃销售上,彭州寻求突破。目前,已建成5000吨的气调库,两年后将达到5万吨。通过储备加工,最终彻底解决销售问题。
每年80万亩,20亿公斤,农民种菜年均纯收3000元钱。彭州农业“卷首语”第一页显赫的数字无可争议地把彭州蔬菜铸成一座山峰——
锻造西部菜都
供应链管理“倒逼”蔬菜生产
藏富于民,彭州农业的“卷首语”。
每年80万亩,20亿公斤,农民种菜年均纯收3000元钱。“卷首语”第一页显赫的数字无可争议地把彭州蔬菜铸成一座山峰。
攀登这座山峰的乐趣在于,80万亩蔬菜就像旅游这样的“朝阳产业”一样,能够持续鼓起彭州农民的腰包,为每个农民年均纯收入贡献3000元。
“按照合作社的要求,我们现在全部采用有机肥料进行种植”,三界镇丰碑村村民宁交万指着自己2﹒6亩承包地自信地告诉笔者:“种二季莴笋需要3个月,纯收入超过1万元,也就是说,要变成万元户,只需100天。”
2010年,攀登这座山峰的路径峰回路转。
彭州“四二一一”战略与中国首届“菜博会”在彭州磅礴而起。
无论是绿色生态之都、千亿产业之城,还是田园休闲之谷,80万亩蔬菜不分春夏秋冬都能在龙门山下的川西“天然温室”彭州大地上切开新鲜的面孔。这是彭州最大的绿地、最大的花园、最大的绿色产业。
从第一届到第二届中国“菜博会”的闪亮登场,彭州蔬菜在“健身房”里砥砺弥新。现代农业的标签,在彭州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创牌”。
彭州打响了一个品牌,成就了一种格局。天然生态的彭州大地菜以雷霆之势挺进东南亚;“北有寿光,南有彭州”的现代农业新格局高调形成。
仅仅365天,从首届“菜博会”到第二届盛会,天然生态的彭州大地菜风起云涌,一跃升格为国家级蔬菜博览会,完成了一次漂亮转身。
80万亩彭州大地菜迈向新的高度,新的深度,新的广度。
与此同时,一种以供应链管理“倒逼”蔬菜生产的模式在彭州形成。彭州将以“供应链管理模式”打造西部一流蔬菜产业,即由消费引导蔬菜生产。
地处彭州的成都市建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在推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直营终端市场,让利客户;实行计划种植,助农增收。最终解决两大难题,既增加菜农收入,又确保市民买到质优价廉的蔬菜,全力打造关乎民生的“菜蓝子稳定器”。
“菜蓝子稳定器”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田里的蔬菜一定要符合餐桌的“味口”。建稚农业销售经理邓露露说,公司按照“市场+基地+合作社”的思路,把餐桌很好地放在了田间,实现了消费者与菜农的双赢。
“菜博会”将彭州蔬菜成就为“国家名片”;“供应链管理模式”为彭州蔬菜生产扣准现代路径;“盲点”造“磁场”则为彭州蔬菜“强筋壮骨”。
站在气势恢宏的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世界种子联盟主席米勒·麦克唐纳见证了彭州——这座中国西部菜都的激情与雄心。“毫无疑问,这里必将成为中国西部规模最大、功能最齐、配套最完善、辐射最广阔的现代农业都市港”。
当传统农业遭遇科学技术、城乡统筹、生活水平的迅猛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转变之时,如果跟不上这列“子弹头快车”的步伐,传统农业就会失明,形成盲点,回到原点,告别现代农业庞大的产业链条。
“盲点”造“磁场”,是彭州传统农业突出重围的必然选择。
总投资38亿元、打造购销全国的四川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在彭州濛阳拔地而起,农产品批发、加工、物流、进出口贸易和电子商务平台同步跟进,农产品集散中心、会展中心、信息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在这里“挂牌上市”。
“磁场”彰显“吸力”。全球500强企业、世界第一大植保公司瑞士先正达;跨国种业巨头杜邦先锋;世界蔬菜种业集团利马格兰集团……踏雪留痕,牵手彭州。雨润集团强势入驻四川国际打造农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四川广乐、福建永辉、四川康绿、四川盈棚强势入驻濛阳农产品加工园;四川百信蔬菜科技博览园、上海种都种业瞄准彭州蔬菜,传播科技力量。
截至目前,彭州已经形成了上海种都等蔬菜新品种、新技术研发中心;建立了三界丰碑等“五统一分”专合组织21个、打造了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21个,建成建稚、百信等现代物流销售体系、现代化配送中心、蔬菜连锁超市、蔬菜直销店29个;建成广乐等一批蔬菜集群加工企业47家。
“十二五”,四川打造蔬菜千亿产业无疑将从彭州出发。
承载“国家名片”的龙门山下的西部菜都——彭州,在植入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理念之后,登上“四二一一”战略与国家菜博会“专列”, 80万亩彭州大地菜必将成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新亮点”;必将给力民生、给力田园、给力未来。
陈光余 杨华春/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喆摄影马丁)记者昨日从市文明办获悉,成都市11名志愿者荣获“四川省雷锋式优秀志愿者”称号,同时,成都市的3个志愿服务组织荣获了“四川省雷锋式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这是四川省首次...
彭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