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到来,网络购物平台上与儿童节相关的盲盒种类颇多,从玩具、手办、文具、贴纸,到零食、考古、音乐盒,可谓应有尽有。一位成都的家长反映,其刚上初二的女儿买了很多“文具盲盒”,主要是为了抽“隐藏款”在同学面前炫耀,她的零花钱几乎都用于购买盲盒,但目前一个系列都没集齐。专家指出,盲盒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理,但对学生而言,只会刺激他们的猎奇和攀比心理,导致过度消费,不利于培养理性正确的消费观念,负面影响极大。(5月30日中新社)
盲盒作为一款“泛二次元”经济代表性衍生品,以极大的不确定性刺激着孩子们的消费欲望,表面上看非常时尚,其实是不良商家在操控儿童的心理机制,好让孩子成瘾,他们牟利。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原理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指一个人行为的结果会影响该行为的增多或减少,结果如果是奖励性的,行为就增加,称为“正强化”;结果如果是惩罚性的,行为就减少,称为“负强化”。对于购买盲盒的儿童来说,打开盲盒获得想要的文具是一种“奖赏”,所以在打开盲盒的那一刻,会正强化购买盲盒这一行为,正是这种不确定的购买结果,会刺激着儿童不断购买,直至成瘾。
而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成人对烟、酒、毒品等物质的成瘾,还是儿童对盲盒的成瘾,都有相似的生物学机制,均与人类动机相关的中脑边缘多巴胺奖赏系统有关,都是通过增加“奖赏系统”多巴胺分泌,让人产生快感,最终成瘾。也就是说,儿童购买盲盒时的“正强化”一次又一次刺激着奖赏系统多巴胺释放,成瘾的可能性就在一次次增强。并且,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受大脑前额叶调控,而儿童大脑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因此更容易受到影响而成瘾。
儿童购买盲盒成瘾时一般有四种特征:一是“明显过度”,比如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琢磨,把零花钱全部用于购买盲盒;二是“戒断反应”,比如不买盲盒就非常难受,夜不能寐,甚至情绪低落,不爱学习;三是“耐受增加”,比如买盲盒的频次逐渐增加,从一个星期买一个就能满足,发展到每天买一个才能踏实,最后每天买好多个心里才舒服;四是“负性后果”,比如每天只想着买盲盒和拆盲盒,而不想参加其他娱乐活动。
作为父母,工作再忙,也应随时关心孩子,一旦发现孩子有“盲盒成瘾”的迹象,应及时制止,正确引导。作为学校,应强化理念,加强教育,让孩子们正确认识金钱的作用,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作为中小学生,应摒弃“奖赏”心理,不盲从,不沉迷,把重心放在学习上。作为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肃清行业发展,规范文具市场,把那些别有用心的“不良盲盒”彻底清除,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洁净的空间。徐建中/文王铎/图
新闻推荐
5月29日,《ChengduPlus》播出第322期节目《王笛:茶馆里的微观历史》。成都人王笛是澳门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他关注城市史...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