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羊区清百西二路附近的清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不仅可以办理社保、交管等公共服务事项,也可以喝茶、吃饭、看书、刺绣,还可以选择早教、理疗等一系列商业服务项目。这样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破了人们的传统印象,它更像是一个“大卖场”。通过社区服务与商业互嵌的模式,不仅让群众获方便、得实惠,也为社区带来了收益。
在青羊区,像这样的服务与商业互嵌发展模式,让多个社区从以前单纯需要政府投入的“输血”,变为可以自己“造血”,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空间加减
单一空间变成拥有多种服务功能
位于青羊区黄土街55号的馨光嘉园小区,曾经的一楼架空层变身为社区商业和服务空间。其中的青少年活动中心,最便宜的一档课程只要5元至10元/节;吉他、美术、古筝等课程是50元至80元/节,也大大低于市场价。“下楼就上课,又比外面便宜,很安逸。”带着孙子在这里上早教课的居民孙阿姨说。
“小区物业服务中心以场地融资,引入的社会企业主要提供人员和内容,共同打造出这些商业空间。”黄土社区党委委员罗敏告诉记者。
党委、物业、社会组织、居民四方联动,整合社区管理基础、群众基础、物业服务、商业需求,形成4+4的矩阵。下一步,这种模式将通过梳理总结,在青羊区的农民集中安置小区进行复制推广。
如果说馨光嘉园小区是在空间利用上做加法,把内容植入进了曾经闲置的架空层,那么在位于大庆路6号石人南路社区的邻里生活超市,则是在商业空间中做了减法,将原来本可以作为商铺的空间,打造成具有多种服务功能的社区服务空间。
走进这家超市的二楼,穿过餐饮区,就会来到一个宽敞的店铺。说它是店铺其实不准确,因为它并不营业,而是社区的一个服务空间——蓉城驿站·邻里荟。“牺牲”了租金收益的这里,是石人南路社区“和美身影”志愿服务队的活动点,也是社区“和谐之声”调解室。此外,这里还有提供修理等互助帮忙的邻里匠心铺,用于居民闲置物品交换的邻里闲鱼塘……商业+服务,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成都邻里生活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蒲莉萍告诉记者,通过更多社区新场景在超市的植入,吸引了更多居民,增加了顾客黏性。根据他们的统计,自社区服务空间落户超市二楼后,目前的人流增加可以达到30%以上。“将原本较为单一的商业空间打造成为社区服务空间,从表面上看失去了租金收入。但这是一个从人到人流,再到商流的转换过程。”蒲莉萍说。
商服互嵌
方便群众的同时还能为社区“造血”
以上两个社区是在空间上通过“加减法”,把社区服务和商业进行有机链接;在苏坡街道清源社区,则采用多种形式的“商服互嵌”模式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出一个公共服务的“大卖场”,通过商业与服务的叠加,服务为商业吸引了人流,商业又为服务提供了反哺,实现社区商业与服务的“共振效应”效果最大化。
走进清源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个“不走寻常路”的服务中心。
从形态和场景上看,这里都像是一个“大杂院”——说它杂,其实是丰富,茶园、戏台、水井、微田园,无一不彰显着浓浓的川西民居的风味;喝茶休闲、蜀绣国学、川剧茶艺、物美价廉的餐食……居民生活需要的服务,这里几乎都能满足。即使是在记者探访的普通工作日的上午,这里也是人气十足。
“今天天气不错。在旅游团团长的带领下,我们30名社区老年人和志愿服务者开始了‘凌云玫瑰花谷+灌县古城一日游’的愉悦行程。车上,队长带领所有人唱起了红歌。一路上欢声笑语,俨然是一个大家庭……”这是社区居民张阿姨在美篇上发表的。
“社区打造了‘医康养’嵌入式养老服务,不仅在服务中心设置有针灸、理疗等治疗室、社区食堂等,还不定期组织适合老人们参加的活动。通过最大限度整合公共空间资源,引入社会组织,实现了‘社区+社会组织’。截至目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签约老人数百名,享受着社区提供的嵌入式养老服务。”清源社区书记汤继刚向记者介绍。
清源社区的“公共服务大卖场”以实体形式,搞得热火朝天。
“因为有社区作为依托,群众对我们很信任,不仅可以获取稳定的客源,而且客群也在不断扩大。对于消费者个体而言,我们只求微利,但量大之后,企业还是有收益。而且我们也看重与社区合作后获得长期发展的机遇。”位于清源社区的四川七彩阳光康复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社区—企业—群众建立了符合商业逻辑的联动后,最终的效果就是群众获得方便和实惠,企业获得合理收益,社区获得更大的发展基础。“大院去年一年的流水达到了3000多万元。”汤继刚口中的“大院”,达到了一家中等规模企业的年销售额。
同样具有高人气的还有清波社区的公共服务。并且,后者更多地将其搬到了网上,打造出“线上公服平台”。
青羊区只是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的一个切片。在社区发展方面,成都市通过改革体制机制和强化服务供给,增加社区与企业的互动,提升社区“造血”功能和可持续性。将发展与治理有机统一,加快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推动城市治理方式的根本转型,成都一直在路上。
记者手记
“加减”和“互嵌”
落脚点在“为民”
在社区发展治理方面,成都市一直强调“发展”和“治理”的辩证关系,着力推动二者的同频共振。早在2018年,成都市政府办公厅就出台了《关于培育社会企业促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意见》。其中提出,鼓励将社区居民有迫切需求、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企业能够承担的、与保障和改善民生密切相关领域的公共服务项目,面向社会企业公开采购。青羊区不断探索发展的商业和服务互嵌的社区发展模式,正是这一文件精神的落地。2020年5月7日,成都市召开的“凝聚社区发展治理新优势 激发办赛营城新动能”工作会议,进一步总结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实践经验,提出以创新场景营造构筑社区发展治理新优势。而这,无疑为社区发展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王一彪认为,如何通过社区发展治理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
成都,不断破题;手法就是发展与治理共抓。在发展中,强调调集更多参与力量,形成合力。
“人是城市发展的最高价值,市民内心感受理应成为城市的尺度。”这是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的逻辑起点,也是正在为之实践的。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不管是形式上的“空间加减”,还是内容上“商服互嵌”,青羊区在社区发展中的一系列探索,遵循商业逻辑,建立“造血机制”,而其落脚点,始终在“为民”二字。
本报记者 袁弘实习记者 黄骏阳
新闻推荐
成金劳人仲委告字(2021)第103号梦谷时代网络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本委已受理江莉、杨慧玲、张渝帛、明玉莲诉你单位劳...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