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锋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岁。巨星陨落,全网哀悼。袁隆平逝世相关话题连登多个微博热搜。“我中午把饭乖乖吃光了。”这条被顶到微博热搜的热评,让万千网友“破防”——“瞬间破防了,以后我们一定会乖乖吃饭,不浪费一粒粮食。”许多网友在评论区晒出自己的“光盘”,用行动悼念袁隆平院士。(5月23日澎湃新闻)
袁隆平一辈子只干一件事,那就是为民众、为国家乃至为人类作“稻粱谋”。无疑,不浪费粮食是对袁隆平最好的纪念。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吃饭问题不仅是老百姓的民生头等事,也关乎国家的战略安全。而要保障好吃饭问题,需要双管齐下,既开源又节流,从粮食增产和粮食节约两个方面发力。
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尽管我国粮食已经保持了“17连丰”,最近6年粮食总产量一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目前年人均粮食占有量474公斤,年人均粮食占有量已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但严重的食物浪费现象还是给粮食安全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调查显示,大型餐馆、游客群体、中小学生群体、公务聚餐等仍是餐饮食物浪费的“重灾区”。去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机构对北京、上海、成都、拉萨4个城市366家餐馆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93克/人/餐,浪费率为11.7%。据测算,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至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据统计,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一大批科研人士,数十年如一日,精心培育粮食优良品种,研究粮食生产管理技术,为粮食增收丰产发挥光和热,而广大的粮食消费者则应该从粮食节约的角度出发,为“饭碗安全”做贡献。袁隆平曾说过,“我们辛辛苦苦地钻研提高水稻产量,每亩提高10斤、5斤都是很难的”。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节约粮食则是“轻而易举”。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节约粮食是对粮种科研人员和种植者最大的尊重,也是对粮种研发和粮食生产的巩固、鼓励和支持,浪费粮食则抵消了粮种研发和粮食生产的部分努力,亵渎了粮种科研人员和种植者的劳动成果。
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不仅是道德义务,也是《反食品浪费法》明确的法律义务。人们在自发悼念追思袁隆平的过程中,把“不浪费粮食”作为悼念的一个主题,作为一个切入点,回应了袁隆平的努力付出,也为进一步凝聚反对浪费的共识,践行反对浪费的义务,增强了舆论正能量的气场。反对浪费,人人有责,贵在坚持。我们应该把悼念袁隆平的情感反应上升为长期的自觉,积极参与到节约粮食的行动中,把不浪费粮食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一次端起饭碗时都“乖乖吃饭,不浪费一粒粮食”,如此,我们才不辜负“袁隆平们”的汗水,才能为我们的饭碗加一道保险。
新闻推荐
奔奔E-Star图据长安新能源官网近日长安动作不断。长安高管表示,长安与华为、宁德时代合作的高端电动车品牌AB汽车有独...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