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宇宙间每一年都一样,日子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每一天也一样,太阳东升西落,昼夜往来。只是人类历史发生了特定的事件,某一年某一天就有了留传于世的记载。而对于芸芸众生的平凡人,历史的记忆是模糊的,身边的记忆才触手可及。
于是就有了毕业纪念、结婚纪念、生日纪念等等,对于一个家庭,孩子的出生是最难忘的日子。很多人的时间记忆,是以孩子的年龄、事件为参照物,比如有人问你这套房啥时候买的,你想一想说好像是孩子刚读小学,应该是××年;有老年患者来看病,既往有个手术史,歪着脑袋想:哎哟,那有几十年了。扭头向老伴求证:好像老大那年才工作。
普通人家,孩子的出世超过任何事件,特别是女人,特别是独生子女这一代,孩子的到来,有了血脉延续的神奇。所以赵医生对儿子的稀奇,一则秉承了父母对子女的溺爱,一则儿子在长大的过程中,哪怕是和他气急败坏的争吵,到后来都变成好笑的回忆。儿子就这样长成了让我满意的帅小伙,虽然稍胖一点,但更显暖心实诚。
假期,儿子和几个孩提时的伙伴,约在一起,看他们高矮胖瘦俨然成年人的模样,心下叹息时光无情。和他们交流,一个孩子对父母当年的严厉,依然耿耿于怀,言谈中有令人担忧的隔阂和怨气,劝解他,他便言辞犀利地驳斥,我缄口不再相劝。
他们离开后,儿子问我,平日和他辩起理来滔滔不绝,甚至强词夺理,不达目的不罢休,何以劝说朋友的时候,就显得词穷技短、仓惶收兵,完全不是我的风格。我问儿子,你觉得那朋友对父母的态度对还是不对?儿子回答肯定不对。
我给儿子解释:首先只听他的,是片面之词,不知他的叙述中,有无扭曲夸张甚至虚构的成分,不足为信;其次,他不是我儿,事不关己就容易置身事外;最后,你们这个年龄,很多事情还没经历,如同不可与夏虫语冰,争辩起来徒劳无益。
儿子不解,我问还记得“一年有三季”那个故事吗?两人争辩,一曰一年四季,一曰一年三季,求孔子裁判,孔子曰一年三季。旁人不解,孔子:斯身绿,乃蚱蜢,春生秋没,何知冬乎?与争,明日不能已也,益乎?你们这年龄,可不就是刚刚经历春夏,尚不知秋冬,须得等到一定年龄,方知秋冬之严酷,始悟父母之远虑。
儿子旗帜鲜明地站在父母立场,很是令我欣慰。没有多少父母,愿意等时间来验证自己的良苦用心,而耽误了享受孩子青春的活力。假期里,儿子像只辛勤的蜜蜂,忙忙碌碌改造家里的智能设备,灯光、空调、插座、电饭煲,凡他能想到的都一一改装,进门:小艾同学,开灯,出门:小艾同学,关灯,着实方便。
五一假期,问一个90后回家不,90后说回家干嘛?回家干嘛,回家看看父母啊。儿子说30号晚上都要上课,1号回家3号有安排需离开,假期就不回来了。我幽幽道:爸妈每周五到成都,星期天回来,跑了六年。儿子便赶紧表态:是哈,那我还是回来。
父母为了孩子学业,可以放弃工作,陪读伴读;或者父母生病衰老,子女停止忙碌,病榻前服侍。难道,非得一方弱小,一方强大,弱者对强者需要时,才去守护,而在双方都岁月静好时,各行各事,反而忘记陪伴?所以,我本着在儿子的单身日子里,多见一次是一次,等他有了自己喜欢的人,才不得陪我吃饭、看电影,帮我做家务,教我玩游戏呢。
家里的电脑、手机等物件出故障,我都第一时间求助儿子,小伙子在这方面实在能干,听我叙述,基本能帮我解决问题。我便想起小时候听“三个儿子”的故事:三个妈妈河边提水,说起自己的儿子,一个说儿子聪明,一个说儿子唱歌好听,一个妈妈说儿子没啥特别,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一个翻着跟头,一个唱着歌,一个接过妈妈的水桶,提着走了。我觉得儿子便是那第三个孩子。
母亲节,满屏是子女对母亲的祝福,是孩子们送妈妈的礼物,儿子图简单,发来红包,我随手截屏,发给儿子看别人家的娃,儿子便回个笑脸:晚上视频。想想,我因儿子成为母亲,我快乐他功不可没,嘱咐老公给他寄自制咸鸭蛋,顺便写文章一篇,同乐!同乐!
新闻推荐
兴来一挥洒,地书走龙蛇。青色大地,广袤蓝天,大地为纸,清水做墨,恐怕世上没有比地书更能体现书法的豪迈和气势的艺术形式了...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