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
读过《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或者《两京十五日》的人都能发现,这些作品的作者马伯庸,非常善于挖掘历史的某个真实细节,将之当成自己写作的灵感线索,演绎成自己的文学作品。
比如《两京十五日》里的故事,就是源于《明史》里关于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庚戌,即皇帝位。”可以说,马伯庸似乎打通了一个阅读和写作之间互相反馈的良性通道。
在4·23世界读书日前夕,封面新闻专访到前来成都与读者见面的马伯庸,请他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
不要当成负担,先找到阅读的乐趣
“首先,大家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先找到阅读的乐趣。我个人认为,世界上很少有一本书,是你无论如何也要读完的。如果你读一本书,怎么也读不进去,就不要勉强。就先去找你能读得进去的书,去好好读。”作为一位擅长历史题材的作家,马伯庸很大一部分阅读是史书、史料以及相关的研究著作。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找到自己的营养吸取点呢?马伯庸透露自己从“万人迷”苏东坡那里“偷师”学到了一个有效方法。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对自己的读书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读之。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读,但得其所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做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愚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大概意思就是说,人的精力有限,每次读书,想要获取的东西,不要贪多,每次只集中一点即可。可谓八面受敌,逐一击破。马伯庸对之大加赞赏,“当无穷无尽的书、知识向你涌过来,你该怎么办?就用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很管用。先盯着一本书看,而且这本书我也不是都看,这本书里我就盯着我想读的一个点,我把这一点读透再看别的。一本好书的内涵、方向往往很多,每次读,只去专攻一个领域。这样读起书来才能有的放矢。先有目标,再去读书,事半功倍。如果都不知道自己读一本书的目的是什么,那么你很多东西就都收不了,也记不住。”
保持谦卑、开放的心态阅读求知
谈到自己写作取得成就的秘诀,马伯庸透露,跟他有一个好的阅读心态和阅读方法分不开,“我一直认为,灵感除了需要灵光一闪之外,还要建立在大量的基础阅读之上。所以,当你的阅读量足够的时候,很多灵感也往往不请自来了。在阅读上,要保持谦卑、开放的心态。谦卑就是,知道自己知道的还很少。除了要阅读大量的史料之外,还要去阅读现代学者对这些史料的研究成果,多去跟业内的专家请教,才能学到很多自己此前不知道的东西。而且要注意,不要把自己局限于某一个观点之中,要有胸怀去涉猎更宽广的知识领域。比如我很喜欢三国,为了更多了解三国,我不能仅仅读三国的史料,我还要看后汉、南北朝,以及明清时代关于三国的相关阐述。这样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很多创新的东西就出来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阅读文献,马伯庸特别建议,“如果有条件,多去外面走一走,多去看一看这些相关的实物。比如我喜欢三国历史,来过成都很多次,每次都去武侯祠,看一看博物馆和田野里的东西,你才能形成一种直观的印象,文字与实物进行对照。这样的阅读也更加立体、深刻。”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实习生王金亚
新闻推荐
家庭与生活报讯(记者白华宇)4月20日上午,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杨兴平、省政府副秘书长钟承林一行赴市二医院龙潭院区调研指...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