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成都 > 正文

探寻为城市创新发展筑基的力量 “观城者—创新之城”本期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

来源:成都日报 2021-03-26 01:32   https://www.yybnet.net/

面向未来,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关键是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25日,成都市科协、成都日报联合腾讯,用全新视角推出的深度人物访谈系列——“观城者—创新之城”系列人物对话栏目,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聚焦科学家精神,探寻为城市创新发展筑基的力量。

谈经历

来蓉60年

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陈鲸曾经的一幅书法作品,也是他毕生对于科学执着追求的真实写照。

1963年,陈鲸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成都工作,在这座城市生活了近60年,同时也见证了我国电子工业发展的全过程。

“60年的科研生涯中,前20年我都在一心‘打基础’。”陈鲸这样形容自己的科研经历,20年的专题研究也为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专业技术基础。他认为,根深才能叶茂,厚积才能薄发。当今的科学研究大多是跨领域、跨专业的,科学家需博览群书,并要具备在深入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指导下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

“我的体会就是,多读书,读好书,学以致用,学无止境,持之以恒,其乐无穷。”陈鲸表示,任何一个东西,从不懂到懂,只要肯下苦功就一定能学有所成。“我从初中到大学只接触过俄文,但到了工作单位接触到的全是英文资料,所以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要自学英文,那段时间我家里到处堆满了英文参考书、英文词典和英文单词词汇等,做到有空就学,随时可阅读记忆。”

“我刚到成都的时候,处处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古典气息。当时我还是坐着人力黄包车经过古朴的街道来报到的,没想到几十年后,成都已经变成了一座国际化的现代城市。”谈到来蓉60年发生的变化,陈鲸表示,成都这些年的发展确实特快,很多研究院、大型科研机构、校企合作企业都选择在成都落地。这就说明成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非常好,尤其是科研环境越来越好。“在成都工作近60年,我感到成都大有希望。”

同时,成都高校院所资源丰富。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样的发展大势之下,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目前,成都落地了众多500强企业,以及国内外科研机构来四川落地,共同进行创新开发工作。

至于如何引进国内外的顶尖技术落地四川,陈鲸提出有三点很重要,即机制体制、科研环境以及吸引人才政策。“人才是第一资源,成都科技创新人才丰富,如何持续吸引国内外顶尖人才来蓉工作是重点。”

谈精神

科学家精神的养成

需要从幼儿园抓起

“在60年的科研工作经历中,我深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科技创新基础在教育。学校教育要从初中、高中到大学,都把创新思维的训练作为重要的教学方式。

陈鲸进一步谈道,在学习和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达成三个“统一”,即学与思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述与作的统一,在继承前人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地进行创新与实践。

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在日常生活中,陈鲸常在思考,特别是对于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三者的关系。“做人是首要的,如果没有为国家、人民、为党担当工作的情怀,纵使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无用。做人要做高尚的人,有本事的人,成为‘四有’(有灵魂、有本事、有学识、有品德)科学人,特别是坚定地树立人生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要富有激情。“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在这个创新的时代,一定要饱含激情。“我认为,无论身处哪个年代与环境,价值观与世界观的从小培养都是科学精神养成的重中之重,要从娃娃抓起,先有熏陶,才能孕育情怀养成的土壤。”他说道。

谈科普

必须将科技创新和

科学普及同步进行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新部署引发热议。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技术发展非常快,社会现代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进程加速。如果国民科学素质没能跟上,也会影响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进程。”陈鲸认为,在国家硬实力高速发展的同时,民众的软实力即科学素质,也需要同步提升,否则无法跟上时代步伐,必须要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同步进行。在全民范围内进行科普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要从幼儿园、小学抓起。

陈鲸认为,每一个人,尤其是科技工作者要有担当,为区域发展作出自己的创新贡献。通过科普教育跟上时代步伐,使年轻人走在科技创新最前列。“这几年我也在努力为中学生进行航天科普教育,不仅提高了年轻人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爱国情怀,激励青少年们为将来成为航天人而努力奋斗。”本报记者 宋妍妍 腾讯供图

新闻推荐

首届中国食品工业品牌博览会将于10月21日在蓉启幕

(记者李霁玥)3月23日,中轻食品工业管理中心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宣布首届中国食品工业品牌博览会暨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创...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探寻为城市创新发展筑基的力量 “观城者—创新之城”本期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鲸)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