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三星堆3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上的龙形附件
日前在三星堆3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和象牙
日前在三星堆3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
1986年从三星堆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
古蜀人,一直向往着光明和美好。在三星堆,奇特的铜纵目面具似乎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望远能力,可以极目遥望太阳。在金沙遗址,太阳神鸟的图腾一直被考古界认为寄托了古蜀人对太阳的理解与诠释。这些古蜀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仅书写了古蜀文明的神秘和浪漫,更形成一种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因子,在几千年后的成都,仍然能够被感知、被延续。
古蜀人天马行空的想象
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之前,三星堆出土的多件文物就证实三星堆人有“眼睛崇拜”现象。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认为,古蜀人的“眼睛崇拜”可能与“光明”有关——古蜀先民认为太阳具有使万物复苏的超自然力量,于是崇拜太阳;他们认为太阳的东起西落是靠鸟的飞行完成,因此将鸟和太阳联系在一起。眼睛和太阳,都被认为是古蜀人对光明以及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是这种理想与追求,古蜀人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近日,在三星堆新一轮发掘的考古现场,一件三星堆出土的文物“陶三足炊器”,引发网友关注。“陶三足炊器”盘面分内外两层,外层可盛水置物,足下可生火,看上去跟火锅类似。网友大胆猜测,难道火锅竟是“祖传”的美食?
联系之前在成都宝墩、金沙等古蜀遗址发现了花椒、猕猴桃等植物的种子,还有食用猪肉的痕迹,我们仿佛可以得出结论,在几千年前,古蜀人就懂得了“民以食为天”。据《华阳国志》记载,古蜀人即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传统。或许几千年后,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川菜,就得益于老祖宗们的口舌之欲。
到了汉代,古人更是玩出新花样,将花椒捣碎混合泥浆制作保温层来改善住房环境,名为“椒房”。《汉书·车千秋传》颜师古注:椒房殿名,皇后所居也,以椒和泥涂壁,取其温而芳也。
古蜀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还不止于此。说起穿着,老祖宗们也毫不含糊。
日前,三星堆发掘成果新发现祭祀用丝绸,再次证明古蜀是中国古代丝绸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从蚕丛时期到开明时期,蜀地的丝绸制造不断演进,至秦汉之时,成都因织锦之盛而有“锦官城”之美名,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在20世纪,成都出土了大量的东汉画像砖,这些画像砖既有盐业、农业、渔业、纺织等生产劳动场面的再现,又有对餐饮、出行、歌舞等场景的描绘,组合起来犹如成都的风俗画长卷,复活了东汉成都的生活,展现了一座幸福城市的烟火人间。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成都多地陆续出土了多尊东汉俳优俑,这些粗犷稚拙的人俑,无不彰显其热情奔放、泼辣诙谐的形象,让人一眼望去就充满欢乐与轻松。即使在2000年以后,人们也能读到古代成都人超越时空的那份快乐,那份自得。
自古诗人例入蜀
成都的浪漫生活引千古文章
成都自古就是生活气息浓厚的城市,在这样的氛围中,又酝酿了追求浪漫和艺术的特质。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与才女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动人佳话。诗圣杜甫写下“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是对盛唐成都繁弦急管的无尽赞美。永陵的“二十四伎乐”,神情生动,器乐完备,见证了那一时代成都作为东方音乐之都的历史。
蜀地奇山秀水和安适的社会生活与文化氛围,让成都宛如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众多的文人骚客留下千古诗篇。至唐宋时期,大量的文化名人聚集成都,诗人白居易感叹说:“诗家律手在成都。”其时中国出现“自古诗人例入蜀”的文化现象。大量的诗人、画家、艺术家都来到这个位于西南的城市,他们一方面来吸取成都文化的营养,另一方面不断为成都文化注入新的富有活力的文化因子,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唐朝初年,被誉为“初唐四杰”的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先后入蜀。盛唐以后,除了杜甫,还有高适、白居易、李商隐等一大批著名诗人来到蜀地,其中有不少人“皆老于蜀”。多元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向心力使成都文化具有先天的独特优势,成都也借着历代诗人的反复歌咏,逐渐成为名扬天下的诗歌之城。
“成都式”幸福生活
迈向世界城市的清晰路径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成都从未止歇,在时间酿造与文化浸润之下,“成都式”幸福显得独特而迷人。
如今,成都人也在“追光逐日”,在成都人眼中,只要出太阳,天天都有“过年”一样的好心情;美食仿佛蕴藏治愈生活的魔法,在饥肠辘辘的夜晚,一顿火锅都能迅速抚平心底的不安和焦虑。
截至目前,成都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被评为中国最有安全感的城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锦城蓝天、青山映城、绿水蓝网、五绿润城、宁静蓉城……这些关键词已融进了成都市民的生活。最近一份资料显示,“十三五”期间,在全国23个万亿GDP城市中,成都以近192.33万常住人口的增量位居第二,仅次于深圳。历史上的人才磁场在新的时代又焕发了强大的吸引力。
斗转星移,时代巨变,但成都对于幸福生活的追求一直未变。
成都是公园城市首提地,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又以“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成都提出,作出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重大部署,既是进入新阶段激发新需求的率先探索,也是贯彻新理念形成新示范的创新实践,更是服务新格局创造新供给的主动变革。
城市的初心是“让生活更美好”。从古蜀先民到公园城市,成都的城市追求越发清晰,迈向世界城市的方向更加坚定。
东方说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蜀文化首席专家谭继和:
古蜀人的神仙想象 演化为成都人行云流水的生活态度
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见证成都是长江上游古文明起源的中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摇篮,是多源一脉、多元一体的中华古文明中一枝奇葩。它以羽化飞仙为特征的古蜀仙道思维想象力特别扯人眼球,证明成都是仙源故乡,自古即是仰望星空、凌霄步虚,登上九天之上,方能到达的“万户千门入画图”的仙乡人居。
3000年前蜀人的神仙想象、浪漫思维传承至今,形成从司马相如、扬雄到杜甫、杨升庵,直到郭沫若、巴金的浪漫理想主义传统,形成成都人行云流水、逍遥自在似神仙的生活态度和敢于破旧立新的思维。
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互鉴书院院长蔡尚伟:
天府文化的浪漫气质 深刻地影响到今天的成都
成都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侧,名山大川环绕,四川盆地呵护,可谓奇山异水孕育了成都。奇山异水养育了奇人异士,奇人异士自有奇思异想、奇情异采,成都天然具有浪漫飘逸的气质。从三星堆的纵目阔耳,到金沙的太阳神鸟,古蜀人的浪漫想象,创意能力,已经让世人折服。后来中华文学的巅峰成就,如汉赋、唐诗、宋词等,都与成都的浪漫气质密不可分。正如我在《川大新闻传播学科四十年发展纪念辞》中所说:“奇山异水孕奇情,巴蜀自古出奇文。司马长卿为赋圣,李杜三苏总翻新”。成都的这种浪漫气质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今天成都的文化精神、市民生活。花间的成都,歌里的《成都》……无不是浪漫成都、幸福成都的唯美诠释。
本报记者 王嘉 段祯
图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本报讯(尚岚婷记者余星雨)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医疗机构处一行5人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调研。专家组来到医院龙潭...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