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岁的李铁夫妻一家生活在成都,却和大多数成都人有着不一致的作息规律:夫妻俩每天凌晨3点起床,卖菜养家,照顾有认知障碍的儿子儿媳,带双腿残疾的孙子求医。
爷爷的菜摊,是一家5口的生计;奶奶坚持带孙子求医,是一家5口的希望。
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社区、残联、小区邻居等的爱心帮助下,儿子、儿媳终于找到了工作,残疾的孙子也终于站了起来。
他们的生活
总比别人更“早”4个小时
因为特殊原因,李铁夫妻一家五口,是一个特别“慢”的家庭。为了弥补这种“慢”,让全家像正常人家一样生活,夫妻俩选择了一种“笨鸟先飞”的方式——“早”。
他们一家的钟表,比成都人早了整整4个小时。
凌晨3点,当大多数成都人还在睡梦中时,这家人已经起床了。李铁爷爷和妻子张琼花张罗完一家人的早饭,协助儿子儿媳做好出门工作的准备,李爷爷就骑着三轮车出门了。李爷爷在锦尚西二路555号锦尚菜市二楼电梯旁开了一个菜摊,撑起了一家5口的生计。
上午,在李爷爷卖菜时,张奶奶则带着孙儿元元来到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康复科做康复治疗。多年来,该院儿童康复医学科帮助过太多像元元这样的孩子,很多孩子因此得以重新站起来,从而改写了命运。
他们的努力
只盼娃娃能站起来
2021年初,在社区、残联的帮助下,原本因为智力障碍,被用人公司拒之门外的儿子儿媳各自有了一份工作——在家附近当清洁工。虽然每月收入不高,但对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让日子有了起色。
让他们欣慰的是,残疾的元元也得到了市一医院儿童康复科的集体帮助。
在儿童康复科的帮助下,元元做了一年多时间的康复治疗,包括PT、悬吊、OT结合针灸等中西医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奇迹发生了,元元终于能独自站立了。
从完全无法坐起身,到能独自站立,一系列的变化,让这个特殊家庭看到了希望。
他们的帮助
无私而又真挚
市一医院儿童康复科的医护人员们为何关注到元元并致力于帮助他?
2019年,张奶奶抱着几个月大的元元第一次来到市一医院儿童康复科。当时,她并不知道孙子有问题,只知道孙子无法坐起身,连抬头都稳不住。
经儿童康复科主任董小丽诊断,元元有认知障碍,肢体、智力、语言都受到影响。“孩子来得很及时,经过早期康复治疗,元元还有希望站起来。”董小丽说。
董小丽得知张奶奶家的情况后,沉默了很久。她通过自己高超的医疗技术,已经帮助过近千名像元元这样的孩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其中不乏被其他医院认为病情太重没有希望的孩子。此刻,她再一次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让元元做上治疗。
医院对元元的身体情况、功能水平进行了专业的系统评估,并制定了详细的康复方案,开始及时为元元做治疗。与此同时,董小丽帮助文化有限的张奶奶填写各种申请表格、准备相关资料,为元元申请医疗补助。
补助金额并不能完全抵销元元的医疗费,董小丽又向医院申请帮元元免减部分费用,并发动医生们自愿义务劳动,免费帮元元做训练。
2020年,成都市加大了儿童康复救助力度,对残疾孩子的帮助力度加大,这让元元的医疗补助费提高了,缺钱不再是元元康复之路上的绊脚石。
他们的希望
孩子能像爸妈一样工作
在市一医院儿童康复科做了一年多的治疗,奇迹发生了——元元不但能坐能站,还能独自爬着走了。原本对外界刺激毫无反应的他,经过认知康复治疗,也会对着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露出笑容了。
3月16日,元元开启了新疗程的康复训练,这一次的目标是:经过下肢康复训练,学会走路。一天望一天,在日子逐渐好转的同时,这一家人仍旧努力克服着各种困难。
“社会上有这么多好心人一直帮我们、扶我们。娃娃运气好,遇到了这么好的医院,医生心好,技术也好。要是娃娃将来也能像爸妈一样,做一份简单的工作,能养活自己,我们就放心了。”张奶奶欣慰地说。
曹一莎 本报记者 邓晓洪
图片由市一医院提供
新闻推荐
全国首趟“熊猫专列”上线 28日首发车开往遵义 价格1280元 还配备“熊猫管家”
熊猫专列提供定制服务熊猫乐园调酒台主题列车熊猫餐厅提供当季美食你见过自带唱K、舞池、淋浴系统以及主题...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