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8日,武都路,市民在怒放的梅花树下拍照市民在绿道中骑行
春节前夕,成都市两会上,“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被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审议,首次成为一项重要议程。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何艳玲看来,成都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是成都近年来改革与发展的自然”,同时也是迈向“十四五”和进入新发展阶段后,成都面对人民新需求的积极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1月27日,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获批通过,“五个人人”写入2035年展望中。一东一西两座城市不谋而合,这也表明,“人”是下一轮世界城市竞争的关键。
“是不是人口流入地,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何艳玲说,人才聚集是城市增长的重要支撑,也是城市的重要财富,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在物质层面的“公共服务拥挤”和非物质层面的“机会拥挤”,这恰好是城市治理要回应的重要命题。而“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就是成都对人口集聚红利所带来治理层面风险的精准化研究和预判。
城市的初心是“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以人民为中心”。站在历史新征程起点,成都的新实践,之于中国超大型城市探索更高质量发展有何意义?放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环境下,成都的新实践又有何深意?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
回应了新发展阶段人民最迫切的需求
红星新闻:成都提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并将此纳入市两会议题、写入“十四五”规划目标,释放了什么信号?
何艳玲:我认为,成都提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是一个自然的结果。
成都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敏锐捕捉人民和人民需求的变化,并用政策来回应和落地实现。可以简单回顾一下成都城市治理的发展过程:
从回应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到推动社区发展治理,到全面推动公园城市建设,再到将社会思维、空间思维、美学思维等新的治理维度嵌入治理过程,成都的思路都是以社区为小切口,以党委政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驱动,用人本思维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成都一直在探索将城市发展治理的触角,深入到人民的生活本身。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是成都在自有改革路径上的改革升级,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不断以“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为核心驱动,并在政策上不断深化、细化。这背后,是党委政府强烈的责任驱动。这种责任,就是积极地回应人民重大迫切需求。
红星新闻:我们注意到,“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包含许多改善民生的举措,但不仅仅是民生,也有很多内容涉及城市格局、产业或治理,您如何看待成都这种定义“幸福美好生活”的方式?
何艳玲:幸福生活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立体系统,其包括生存和发展,也包括生活和福祉。幸福感,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综合概念。
一方面,“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包含了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涉及收入、住房、教育、医疗,但它不是解决底线式问题,而是以人为核心,着眼于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让市民更有安全感、归属感。这是幸福生活的内容。
另一方面,“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也包括产业和经济发展,产业和发展是幸福生活的支撑。因此,它既强调了对人民生活的责任,也强调了对城市发展的责任。成都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定义,在逻辑链条上是完整的,也是更具有现实操作性的。
成都回应了
超大型城市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红星新闻:随着吸引力不断加强,人们加速涌入成都,人口急剧上涨也给城市发展治理带来挑战。作为一座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的大城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如何助推成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何艳玲:是不是人口流入地,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成都的发展活力。
城市高质量发展靠人才,人才聚集才能支撑产业和相关行业发展,因此,人才赋予了城市的发展属性,人才聚集是城市非常重要的财富。
但不可否认,聚集会带来“拥挤”问题,也给城市的发展治理带来挑战。拥挤,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拥挤,如道路、设施、公共服务等,也包括非物质层面的拥挤,如工作机会、社会纠纷等。这就需要政府对人才聚集所带来的风险未雨绸缪、提前预判,处理好“生产与生活”“活力与秩序”的平衡关系。“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是成都对超大型城市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回应,也是其意义所在。
什么是幸福?对个体来说,幸福就是“你所之需要,基本能实现”。这个实现机制,既源自个人的努力,也源自高质量的公共治理。“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有很多细节,这些细节是可量化、可落地的,也建立在对整个城市的人及人口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是成都对人口红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的回应和布局,也体现了成都对未来风险精准化的研究和预判。
红星新闻:您提到人才赋予了城市的发展属性。吸引什么样的人、由什么样的人参与建设,关系到城市未来的社会、产业及文化结构。您觉得目前的超大城市治理,应该如何厘清“城市”与“人”的关系?
何艳玲:首先要理解,“人”具有不同属性。人口,是自然属性,人口在城市中有各种生活和发展需求。人才,是社会属性,意味着城市的规模效益。同时,人还是价值、情感、文化的共同体,也是城市气质、精神、底蕴的创造者。因此,城市治理能力意味着城市必须在人的多重属性中、多重冲突中找到平衡。
我认为,一个好的城市,不一定是发展最快的城市,也不是只谈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城市,而是针对人的丰富属性,在城市政策、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过程中,找到人的多重属性的平衡。特别是,市民也需要以各种方式履行有关城市的责任。每一个城市的美好,都源自于我们每个人的创造。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关键在于,它完整照顾到了人的各种属性。以“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生态惠民示范工程”等内容为例,成都将此前频频提及的TOD、EOD一系列新的理念,具化成了实际内容,也就在发展与生活间寻找到了平衡点。“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也对“公园城市建设”做出了具化的部署。公园城市就是各种城市价值(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产业、社会治理等)更加平衡的城市。未来,成都会以此为龙头来实现全面城市治理现代化,并以此构建全新的城市竞争力。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成都是一个公认的“美食之都”,更是一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城市。美食融入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