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是在成都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新征程即将开启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此次全会承前启后、统筹全局,既全面总结“十三五”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又立足新阶段、把握新机遇,科学谋划“十四五”发展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和2050年远景展望,擘画了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宏伟蓝图,对于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全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面向未来,要始终坚持以大历史观凝心聚力、以大格局观审时度势、以大发展观实心干事,推动城市发展在更高层次上行稳致远。
站位决定方位
自觉以历史之于现实的大历史观明晰时代坐标
回望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时期,成都聚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城市能级全方位提升、发展方式全方位变革、治理体系全方位重塑、生活品质全方位提高,成为历史上发展态势最好、能级跃升最快、群众获得感最明显的时期之一,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征程积蓄了战略动能、奠定了坚实基础。
能级位势正从区域中心向世界城市跨越。坚持以世界城市体系标定成长坐标、以国家战略需要擘画发展路径,科学确立“四个城市”战略定位和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预计2020年经济总量较“十二五”末跨越7个千亿台阶,跃居全国城市第7位,人均GDP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口经济承载力指数年均增长11.2%,GaWC世界城市排名从2016年第100位提高到2020年第59位,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进而冲刺世界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发展层次正从跟跑承接向创新驱动跃升。以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引领效率变革,以“两区一城”协同发展引领动力变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质量变革,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引领全市经济保持近8%的高速增长、经济密度突破1亿元/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值突破1万亿元,实现从主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向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角色转变,为打造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厚植了持久动能。
市场腹地正从辐射西部向经略全球拓展。“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推动成都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转变,以成都为枢纽的国际通道连接境外55个城市,辐射RCEP区域和中亚、欧洲近30亿人口市场,参与国际竞合的“势”与“场”显著增强。经济外向度由2015年22.8%提升至2019年的34.2%,全社会总周转量达575.7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达1276.1亿人公里,存款总量和财富管理能力位居内陆城市第5位,国际消费中心加速成势,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资源要素集疏枢纽。
比较优势正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重塑延伸。以未来眼光推动新经济发展和新动能转换,以公园城市建设转变城市工作组织方式,以城乡社区发展治理转变城市治理方式,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增绿惠民、营城聚人、筑景成势、引商兴业”的生态营城路径和“党建引领、双线融合”的社会治理机制,连续12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纳入国家战略,形成了以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和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动力源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新优势。
眼界决定境界
自觉以城市之于全球的大格局观把握机遇优势
纵观世界先进城市,无不是拥有大视野、讲究大格局,始终坚持顺应时代大势、发展大局而永立潮头。从历史上看,成都曾因偏安一隅而免于战火纷争,但也滋生了画地为牢的盆地思维,在一些重要的发展关口错失良机。进入新时代,成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根本性变化,必须以开放格局和国际视野重新审视自身机遇优势,在顺势而为、乘势而进中实现更大跨越、开辟崭新境界。
最大的战略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成都全面提升位势能级的时代机遇。被确定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一极,是成都继国家中心城市后层次最高、影响最大、含金量最重的国家定位,前所未有地凸显了成都在全国发展版图的战略地位,有利于充分发挥战略后方和回旋空间优势,推动更多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布局,促进产业、人口、创新等要素加快流入,积极抢占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供应链体系、投资贸易体系的有利位置,努力在制度创新、功能提质、平台赋能、人才集聚、场景营造等关键领域培育综合竞争优势,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区域发展大局。
最大的外部变量:“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升成都在全球开放格局中的枢纽功能。构建新发展格局关键在于通过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更加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提升双向循环的效率和水平。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格局,打破“沿海—内陆”开放模式,极大强化了成都在国家开放全局中的节点地位,成为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在新时代肩负着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的双重使命,必将有利于通过兼顾在岸发展和离岸嵌入,提升更大范围运筹资源、运作市场的能力,在新一轮全球分工格局演进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中赢得先机、占据主动。
最大的内生动能:新经济聚势领跑推动形成以科创策源为牵引的创新体系。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成历史性交汇,一大批后发城市有望通过科技创新迅速崛起为新兴世界城市。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坚持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的重大抉择,加快实现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系统性转变。目前,新经济活力指数居全国前3、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47位,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到局部创新引领的角色转变,有利于充分发挥创新生态优势,加快构建“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贯通的全周期创新体系,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创新供给体系对发展需求的适配性。
最大的增长潜力:消费结构优化引领经济结构升级的良性循环。内循环的深层逻辑是以场景创新、质量变革和品质提升适应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变化,促进供需同步迭代、联动提升。近年来,成都立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依托协同整合的产业链、双向稳定的供应链、高端引领的价值链,加快打造消费产品供给中心、消费资源流通中心、特色消费服务中心。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深圳和武汉,在副省级城市中仅次于广州,首店数量仅次于上海、北京,连续6年稳居全国零售第四城,有利于推动形成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创新推进经济结构优化的新型动力机制,促进城市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整体跃升。
实干决定实绩
自觉以当前之于未来的大发展观推动落地落实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推动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关键在于接续奋进、砥砺前行。要站位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服务新格局,全面增强战略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在关键问题把握上善于创新突破,在重大任务推进中敢于攻坚克难,以有为之举推动落地见效。
着眼坚守城市定力引领示范突破。在推动以创新为新动能的高质量发展上先行先试。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产业功能区为载体、以新经济为牵引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链接,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在推动以协调为新形态的融合性发展上先行先试。坚持功能互补、差异协同理念引导人口和经济合理布局,以平台城市思维推动规划协调、政策协同、功能共享,实现从行政区视角下的“一城独大”演进到都市圈视野下的一体发展。在推动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上先行先试。加快生产生活绿色化转型,完善生态建设运营双平衡机制,探索提前完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制度设计,创新生态环境导向的城市开发模式,打通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路径。在推动以开放为新引擎的双循环发展上先行先试。整合拓展功能平台和立体通道,构建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机制,加强以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重点的开放型经济制度创新,增强门户枢纽带动辐射能力。在推动以共享为新局面的人本化发展上先行先试。推动治理架构适应性重塑、治理闭环全链条优化,搭建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专业化协作网络;发展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生活服务,率先建设覆盖全区域全人群、标准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着眼壮大城市实力推动转型变革。全力促进产业升级和市场培育。以产业功能区高质量发展为支撑,不断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以技术、产能、服务共享为重点的多边交互平台,构建上下游配套衔接、左右岸要素共享的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全力推动空间优化和功能完善。着力打破行政区划和传统城乡结构,推动成渝相向发展、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五大功能区错位发展、“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构建多层次区域综合基础设施网络和产业发展体系,促进空间格局从大城市向大都市发展演进。全力构建战略通道和开放平台。以“双机场”和国际铁路港为依托完善立体大通道体系,建强亚蓉欧航空枢纽和泛欧泛亚陆港枢纽“双支撑”,推动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强化国别合作园区等平台示范引领,努力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着眼提升城市能力畅通循环流转。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完善“欧洲—成渝—日韩”“成渝—东盟”通道体系,立足服务产业体系构建高效柔性、全程一体、平台集成的现代供应链,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增强航空货运的枢纽通道优势,持续提升市场响应效率和资源配置能力。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构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为主平台、高品质科创空间多点支撑的创新供给网络,布局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前沿科学交叉研究平台,打造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策源新高地。提高高端要素集成能力。强化高端人才集聚、多维信息交互、优质资本运筹、前沿技术转化等核心功能,加快建设国际人才枢纽、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和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等,加快形成全球性大规模集聚高端先进要素的引力场。提高投资消费辐射能力。做优做强成都创造、成都服务、成都消费、成都休闲“四大品牌”,持续拓展“买全球、卖全球”消费供给网络,培育“在成都、链欧亚、通全球”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推动城市经济边界持续拓展、区域带动力全面提升。
着眼增强城市活力深化开放创新。聚焦城市战略需求构建人力资源协同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城市转型、经济发展与企业成长、人才就业的协同机制,超前布局高质量人才供应链与能力发展链,在创新激励、创业孵化、技能提升等方面统筹发力,持续提升高知识高技能人才在全市人口中的占比,不断厚植城市创新创业环境优势、人才可获取优势和生活成本竞争优势。聚焦共建共治共享构建社区发展治理体系。持续完善“党建引领、双线融合”治理机制,分层分类深化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示范建设,大力发展专业化、枢纽型、品牌性社会组织,推动社区生活服务多样化品质化,努力实现发展与治理的良性互动、秩序与活力的动态平衡。聚焦企业市民感受构建营商环境服务体系。立足打造稳定公平可及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城市机会清单发布机制,全面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惠企政策“蓉易享”系统,探索审慎监管和弹性治理有效路径,让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安心创业、顺心发展。聚焦制度机制改革构建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立足提升产业质效、经济密度、产出效率,以要素敏感度、企业感受度、政策可及度为导向,谋划推出五项制度改革2.0版,建立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的政策框架体系,推动政策资源高质量供给和要素资源高效率配置,着力将制度比较优势转化为后发赶超竞争优势。
着眼彰显城市魅力塑造鲜明特质。全面提升公园城市标识度。持续推进“三治一增”“五绿润城”行动,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新空间、绿道蓝网天清气朗的城市新形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新范式、崇尚自然节约集约的生活新风尚,创造更多可感可及的公共生态产品,擦亮“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名片,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质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升天府文化影响力。坚定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时代自信,深度提炼天府文化精神标识、时代价值,大力推动“三城三都”建设,深度诠释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的发展指引、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选择、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为目标的发展愿景、以助力民族复兴为使命的发展高度,构建具有全球话语权和竞争力的城市文明体系,推动现代化新天府美好图景走向世界。全面提升生活城市宜居性。主动适应人口和市场主体的结构性变化,以精准服务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牵引,提升发展规划的前瞻性和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大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中为市场主体创造发展机会、为新兴产业提供应用场景、为青年人群营造发展环境,努力实现市民获得感显著增强与企业信心大幅提升的良好政治效果、社会效果。
(课题组成员:郑鉴洋,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综合处处长;白飞,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综合处二级主任科员;刘青松,中共成都市委政研室综合处四级主任科员)
新闻推荐
记者|原祎鸣编辑|许悦今年新冠疫情以来,国内已出现多起确诊患者及其亲属个人信息泄露的事件。1月4日,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潘...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