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印发《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从街道各类使用者的需求出发,提出空间、功能、管理的统筹整合策略。
9月,礼士会客厅发布了《北京面向儿童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指引》课题组编写的儿童友好出行情况调研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市民普遍对北京儿童友好出行满意度一般(满分10,得分5.1)。主要体现为四个问题:步行骑行障碍多、婴儿车出行不方便、室外场地限制多、辅助设施不完善(洗手池、消毒液、儿童/家庭卫生间、指路标识、救助系统等);问题集中于三类区域:医院周边、高密度社区和交通枢纽。
基于市民反馈的街道问题和需求,礼士会客厅特访《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编制负责人、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所副所长叶楠,从城市规划角度探讨儿童友好话题。
此前我们就儿童出行议题展开调研,发现很多家长抱怨步行骑行障碍多、婴儿车出行不方便、室外场地限制多、辅助设施不完善……《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下文简称《导则》)的编制是否考虑了上述问题和需求?
叶楠:这些问题不是只有儿童才会遇到。当地铁里没有升降梯时,任何人都可能觉得不方便,健康成年人或者行动受限的人对安全、舒适和便利的需求是趋同的。《导则》基于调研和分析,针对街道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路侧乱停车、超大交叉路口、混乱的自行车和快递车停放、层层叠叠的交通护栏、闲置的立交桥下空间等问题,形成了面向全龄需求的街道设计通则,其中也包括儿童。
街道空间使用者示意图 图片来源:《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
《导则》中重点强调了居住区、公共交通系统、胡同、校园和就医时儿童友好的重要性,这与我们调研发现的问题集中区域一致。这几个关键点编制时是如何提出的?叶楠:这是基于对城市中特殊出行需求的关注提出的。
比如,“安全上学路”、“安全就医路”就是要通过交通组织的优化、步行空间的无障碍化,以及对机动车临时停放行为的精细管理等,提升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生病儿童出行的安全性。另外,北京有很多窄窄的胡同,也可以通过分时段的“无车化治理”,成为儿童家门口休憩、玩耍的户外空间,反过来也通过儿童的使用为胡同增添活力。可供儿童休憩、玩耍的胡同空间 图片来源:《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
从城市整体层面,您如何看待“儿童友好”这一概念?叶楠:
儿童友好是对人性化设计、精细化治理的较高要求。儿童的诉求和成年人的确有所不同,一个倡导儿童友好的城市的意味着,其公共环境不仅要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需求,还要满足少量人群的特定需求,这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标志。我认为,儿童友好城市首先应该具备健康的街道、健康的公共空间。安全、舒适是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儿童友好城市还应该在文化性、艺术性表达方面有所考虑。通过对城市中各类环境要素的高水准设计,让儿童感受到美、感受到城市的温度与关怀,而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会有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儿童友好城市”的基本面建设如何实现?是否存在难点?
叶楠:城市是一个复杂、连续的综合系统。以出行环境为例,街道环境的营造涉及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管理等多个学科、二十余个部门的交叉协作。只有在制度、标准、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各层面统筹、结合好,才能营造起儿童友好城市的基本面。因此,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难点在于理念共识的转变和精细化水平的提升。
街道空间与设施权责部门示意图 图片来源:《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
首先是设计者、管理者的理念转变。比如,交通规划和管理在过去主要考虑的是机动车的效率,而从人性化角度,行人、骑行者、轮椅使用者与机动车使用者一样,都享受着同样的出行权利,前者的安全、便捷和舒适同样是交通规划需要考虑的。这就需要改变原有的“机动车优先”理念、在有限的空间内重新分配路权的问题。其次是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举例来说,在城市规划层面关注街道的宽度、连贯性、绿视率以及道路横断面的形式等,在建筑工程设计上关注斜坡坡度、地面排水等指标。儿童友好环境营造涉及到诸多细节的问题,比如儿童的安全意识比较低,出行需要家长陪同;步行速度较慢,过街需要较长的绿灯时间;如果街道家具、栏杆不考虑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和身材尺寸,可能会给儿童造成伤害;机动车挡桩间隔是否可供婴儿车通过;排水篦子间隔是否会卡住婴儿车轮;是否有停车占道……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更加精细的设计、施工和管理。
街道空间要素示意图 图片来源:《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
城市规划在其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叶楠:城市规划在其中主要起到空间统筹和协调的作用
,包括功能引导、城市设计、制度设计等。但规划的制定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协作,而落地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社会主体的协作。为此,城市规划积极开展学科交流、跨界合作,推进公众参与、社区培育实践,推动理念共识达成。除了保障日常活动的安全、舒适、便利,城市还可以为儿童做什么?规划师可以做些什么?
叶楠:北京作为首都、历史文化名城,孩子们不仅应该得到安全、舒适的环境,还应该享有文化、艺术与关怀。教育不应该只在课堂中,城市空间环境的品质影响着孩子们的欣赏水平,也影响他们对未来、对历史的探究。我们应该通过提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水平,让孩子感受到这个城市是美的、有趣的,它所体现的价值观是温暖的、是绿色的。规划师要做的是把城市变成课堂,引导他们更好地去了解、体验这个城市。
北规院有没有开展城市文化教育方面的实践?您对北京面对儿童的城市文化教育有什么设想?
叶楠:最近,我们正在修订《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其中就专门提到“支持中小学校开展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的校外实践教育活动”。北京有这么多的文物古迹,如果能够利用这些历史空间开展现场实景教育,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传统、什么是历史,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未来也希望有更多的文保单位能够加入到面向儿童的名城保护宣传工作中,让历史文化的传承融入儿童友好城市的建设之中。
此外,我们积极开展试点教育课程探索,包括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主办,我们作为承办方之一的“我们的城市——北京儿童城市规划宣传教育计划”,还有以史家胡同博物馆为基地开展“名城青苗”历史文化名城少儿科普活动,也期待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加入到城市文化教育环境的营造中。
“我们的城市”(左)与“名城青苗”(右)活动现场
北京市从去年起全面建设责任规划师制度,您认为责任规划师在推动儿童友好方面可以做哪些事情?叶楠:
儿童友好城市的营造是系统性的事,其中仅出行环境一项就涉及二十余个部门的协同合作,仅靠责任规划师的力量其实是很难真正解决问题的。但是,发现问题、推动共识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工作成果,建议责任规划师能够通过基层调研,利用扎针地图之类的形式,将有问题、待提升的点发掘出来,为后续的规划、实践提供抓手。关于儿童友好的出行环境营造,可不可以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北京市和国内外均可。
叶楠:在空间规划实践层面,我们正在参与平安大街健康街道试点项目。过去的道路规划更多地考虑机动车出行的需求,在平安大街试点工作中,我们开始尝试调整常规道路空间设计中体现的价值排序,即在保障行人通行空间的基础上再去安排机动车行驶空间。人行道该有多宽,是否需要考虑一家三口、一家四口并排通行的需求?是否要让所有的人行道都在绿荫下?为此,就得研究如何来压缩机动车道的数量以及车道的宽度。
当然,在城市主干道做这样的调整在北京还是首次,难度很大。但平安大街道路横断面的调整对于优化街道尺度、提升步行体验,实现让老城静下来、强化古都风韵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这种探索还是很值得的。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友好的目标也能够得以实现,因为儿童友好是健康街道的一个重要衡量因素。
平安大街局部段道路断面现状(上)与优化(下)示意图 图片来源:《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
街道设计方面,北京干道设计比较出色的案例是亦庄荣华路。亦庄作为经济开发区,机动车流量大、“潮汐现象”突出,荣华路作为亦庄最重要的交通性干道,道路红线宽度是65米,但是行走在其中并不会觉得这条路有这么宽,其实就是通过绿化景观、交通引流带、安全岛的精细化设计,营造了很好的步行体验。而且,这条路是北京首条潮汐街道,智慧水平在全市也是最高的。说到智慧街道,其实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适应儿童、老人这类特定群体的特殊出行需求的。比如,新加坡就有一种老人使用的银发卡,当老人在过街处刷卡启动绿灯时,就会自动延长绿灯时间,让步速慢的老年人也可以在一次绿灯时间内过街。
亦庄荣华路安全岛(左)与潮汐车道(右) 图片来源:《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
您对于儿童友好城市制度建设和落地有哪些意见建议?叶楠:
我认为需要全面梳理用地规划、交通规划、建筑设计、公共管理等内容,让人性化理念能够建立规划、设计、管理闭环,这将对形成儿童友好城市的基本面起到有力的支撑。为营造有助于儿童成长的城市环境,可能需要纳入儿童心理学、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我认为儿童友好城市或者说儿童友好空间的营造需要关注儿童的需求、了解儿童的想法。
考虑到实施层面,我认为有必要结合北京当前街区更新的特点,分区分类、因地制宜制定儿童活动空间实施导引。比如,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内很少会有集中的、整片的公共活动空间,孩子只能在胡同里玩,那么我们可以选取部分胡同设置机动车禁行、禁停时段,让胡同里的孩子在家门口就有活动空间。在历史文化街区外,可以通过留白增绿挖掘更多、更大的绿色开放空间,布置更为多样的活动设施满足儿童需求。
街道空间与街道活动 图片来源:《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
在落地层面,我认为儿童友好环境营造要结合城市整体发展布局和社会治理格局建设,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多元力量。一方面,儿童友好环境的营造有助于带动城市活力,甚至促进地区繁荣。比如,成都的麓湖生态城红石公园,这座公园备受儿童和家长喜爱,已经成为成都亲子游的“网红”打卡地,有力地带动了天府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受互联网消费和疫情的冲击,部分商场、实体商业正处于艰难的转型期,而儿童友好环境、设施的营造有助于为商场增加人气、带动消费。因此,社会资本是有意愿去参与儿童友好环境的营造的,那么相关的制度、规范和系统性的行动计划建设起来后,可以与具体的商业项目结合,做出好的示范案例,以点带面,促进整个城市的环境。
成都麓湖生态城红石公园 图片来源:第一景观
总之,我认为北京基本具备儿童友好制度建设和落地所需的各项基础,城市发展和市民诉求也达到了相应的阶段。以儿童友好环境营造为抓手,促进首都宜居环境营造和精细化治理水平提升,具有突出的意义和较强的可操作性。为不同人群设计的街道 图片来源:《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
【礼士会客厅】是由中社社会工作发展基金会社区培育基金启动的对话专栏。作为国内首支从城市更新视角推动社区建设与公众参与的专项基金,中社社区培育基金力图通过“礼士会客厅”,搭建社会公众与城市规划师探讨城市话题的虚拟空间,期待透过各行各业的眼睛,从立体的视角看待城市面貌,思考城市问题与发展潜力。“礼士”取自路名南礼士路,历史上曾经被称为“驴市路”,1949年后雅化为“礼士路”,现分布有多家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单位。(本文同步发布于cityif微信公众号)(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新闻推荐
在全球疫情下,城市如何增强韧性?构建双循环格局,西部城市如何借势提能? 第四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今日开幕
一场论坛,即将开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进程。11月16日至18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指导,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联...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