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关鹏 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高级顾问、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新闻发布专家。
11月11日,由成都市卫生健康委主办,家庭与生活报社、大众健康报社承办的成都市卫生健康系统宣传工作培训会召开。会上,本报记者专访了董关鹏教授,作为传播学的资深专家学者和全国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董教授和记者畅聊了新闻记者在战疫新闻报道中体现的社会价值,以及对卫生健康行业新闻工作者的期许。
新闻人在非常时期带来互信
记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您认为新闻工作者担当了怎样的社会角色?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董关鹏:任何一次疫情当中,有两种“病毒”最可怕,一种是医学上所谓的病毒,第二种就是谣言,尤其是可能造成群众误判甚至带来生命危险的谣言,这种谣言本身比病毒更可怕。与此同时还有两种良药,第一种是科学家和医生研制的良药,但这样的良药到来往往需要一些时间,还有一种“良药”就是信息传播带来的互信,这样的互信能让老百姓信政府,让公众信科学家、患者信医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医生是临床一线的医生,有良知的记者都是社会的医生。
疫情期间的记者其实和医生一样,一直在为公众“做手术”、讲养生,告诉公众什么时候该怎么办。所以不管是奔赴武汉的记者,还是像《家庭与生活报》这样的行业媒体,也完成了海量的信息报道和真相分享,很大程度上帮助全国各地人民了解疫情。家报记者坚守在本地开展战疫报道,对本地疫情防控发挥了信息优势,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记者要跟着社会一起变好
记者:作为在传播行业内奋斗了多年的资深专家,您对卫生健康行业记者有怎样的期许?卫生健康行业记者应如何在工作中实现社会价值?
董关鹏: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职业基本原则,这是所有新闻工作者必须贯彻到底的理念。在和卫生健康部门以及医院打交道的过程中,你们可能会遇到很多情况,甚至直面一些矛盾的事物,这时候你们应该既要发现问题,还要参与解决问题。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记者全程见证和记录新闻事件的整个过程,并在过程中不对任何人抱有敌意,这是一个新闻人的智慧和社会价值。
揭露伤口不是新闻的全部,还要见证和记录伤口是如何愈合的,记录一件事情是怎么纠错和进步的,身为卫生健康行业的新闻工作者,还是要学会跟着医生、跟着大家、跟着社会一起变好。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白华宇
新闻推荐
第十五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开幕联合国两个合作项目在蓉揭牌
第十五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开幕式现场昨日,第十五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以下简称“欧洽会”)在...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