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大客车咆哮着往前窜一下,停下,又往回退一点,再次“轰……轰……”地往前窜一下,又停下,又往回退一点。如此反复几次后,司机停下车,拉开工具箱,随意取出一件工具下车检查。
此时乘客们心里都清楚,又要被“打批发”了。果不其然,司机的头很快伸回车厢:“下车,下车,车烂了,不能走了,换一辆车。”
这是那个年代的老把戏,只要载客量没达到理想人数,司机就会在半路让车坏掉,然后将乘客“批发”给另一辆车。还有一百多公里才到省城,乘客别无选择,只好下车,只好眼巴巴地在路边等,只好无可奈何地盼着下辆车早点到来。
终于,那辆车来了,还没停稳,大家已蜂拥至车门。“大妈,把你的编织口袋踢进去,挡到过路了。”“老哥子,把你的铁铲放好哦,铲到脚就麻烦了。”“哎呀!不要把东西放到桶上,里面是鸡蛋。”“里边的挤一挤,还有三个没上。”……被司机催了多次“再挤一挤”后,一大波人终于塞进了车,挨挨挤挤地立在过道里,没有丝毫空隙。
那个年代的柏油路质量不好,路面被碾压出大大小小的坑,很多坑都是用泥石填补,路面很快又被碾坏,又补,又坏,整个路面贴满了“创可贴”,像得了疥癣的癞皮狗。负载过重的客车启动了,坑坑洼洼的路面将乘客颠得东倒西歪,要么踩别人脚,要么被人踩,“哎呦”“咋搞的”“对不起”此起彼伏,粗暴的声音有些抱怨却并不介意,那个年代那样境况下的人很随意,所有的不快都被心中的念想化解了:成都就在前方,一到成都就轻松了。
然而行驶了不多远,客车又在路边的小饭馆门前停下——与客车是否要加油添水无关,只与司机有关。不管是否到吃饭时间,乘客们是一定要被请下车的,至于是否要吃饭,则根据各人的肚子和钱包决定。司机肯定要吃饭,免费,还可以得到一包香烟。
再次上路的客车将迎来真正的考验:翻越绵延的龙泉山脉。龙泉山不高,绕来绕去的路也不险,但这类从小县城开往省城的长途客车,大都老得像农村奶奶用来包裹纸币的旧手帕,细细的棉线随时都可能断开。司机一定要小心绕开坑洼,一定要小心避让弯道处突然冒出来的车。在马达哮喘般的轰鸣声中,车轮卖力地向上爬。千万不要抛瞄啊!车要是在龙泉山上抛瞄了,那就真的是坏了。没有预谋的坏,就没有预谋的接应,司机和乘客都只有站在路边听天由命。常常是半天的路程拉成了一天,还好,最后总可以在天色完全暗下来之前到达成都。
这是二、三十年之前,从乐至到成都的路上经常呈现的情景剧。乐至是我的故乡,是一个无水路、无铁路、无高速、无航空的闭塞之地。那时上成都真不容易,觉得成都太遥远了,比北京都遥远,北京在心里,触手可及,但去成都有两百多公里,要花上半天至一天的工夫。当然,有路总让人欣慰,不管是怎样的一条路,总归是一条可行进的路,只要你愿意走,就能到达心之向往之地。我就是沿着这坑坑洼洼的路,披着一身泥土来到成都的。
之后,成安渝高速、遂资眉高速相继开通,还有更多连接故乡的高速在规划、建设中,甚至高铁都指日可待了,乐至成了交通枢纽上一个四通八达充满生机的点,我故乡曾经的闭塞终于走到了记忆的尽头。(一沙)
新闻推荐
第七届成都创意设计周昨开幕 25个重大文创项目签约 揽金超207亿
成都创意设计产业展现场项目点击天府花溪谷国际山地运动度假区项目签约金额110亿元,计划打造以文化旅游、康养、运动...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