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如意创始人王小华: 停如意创始人王小华。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申梦芸 实习生 张一帆
“刚开始创业时,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盈利模式,只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流量入口……”
2015年,不少淘金者涌入智慧停车这个“赛道”,王小华创立的停如意智慧停车云平台也是在这一年成立的。如今,经过洗牌,依然坚守在这个“赛道”的公司并不多。
从“智能硬件”切入智慧停车领域,5年时间,停如意的停车业务覆盖北京、成都、昆明等地,合作停车场近千个,管理和运营泊位超13万个。同时,他们也开始将停车这门生意作为一个流量入口,靠导流实现增量运营。
借钱走上创业之路
王小华是一名“创业老兵”,拥有20年创业经验,为什么走进智慧停车领域,要从他之前的经历讲起。
1998年,从北京邮电大学毕业的王小华进入外资企业从事通讯测试工作。其间,他发现了智能硬件市场的商机,这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把目光放在了创业上。
创业初期,家境并不富裕的王小华四处筹钱,从3个同学那儿凑齐了50万元注册资本金,作为最小的股东踏上了创业路。
2000年,王小华的第一次创业是在智能硬件领域,帮助监狱、银行系统做安防设施。初次创业的他赶上了民营企业发展好时机,仅一年就将借款偿还完毕,并对公司进行重新规划和股权并购,成为公司主要控股人。
9年时间,公司年销售额从100多万元增长到9000多万元,规模扩大近百倍。但好景不长,2009年开始,电商逐渐占领市场,王小华的公司业绩开始下滑,他不得不将100多人的团队缩减到十几人。2009年至2015年,公司多次尝试转型,但都不是很成功。
切入智慧停车领域
2015年,在转型路上屡经失败的王小华来到成都,一筹莫展的他骤然发现,成都的大量停车场还采用人工缴费方式,通行效率非常低。
“我为什么不能把智能化、信息化的停车产品引入成都呢?”王小华又一次发现了商机。于是在2015年,停如意智慧停车云平台创立。
谈起停如意这一名称的来历,王小华解释,“当时,我们是想解决停车难,就取了一个带有这个含义的名字。”
“2015年至2017年,几乎是不断‘试错’。”王小华透露,知道智慧停车是一个很好的流量入口,但却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最初,他想做“B to B”,售卖停车场智能硬、软件。意料之外的是,大多数停车场并没有强烈的改造需求,因此刚开始拓展业务时备受阻力。此外,当时市场上各种互联网停车公司纷纷涌现,由于技术同质化比较严重,竞争十分激烈,公司迫切需要在运营模式上进行转变。
把停车变成流量入口
细心的王小华观察到,下班后,一些写字楼的车位很多都是空闲的。于是,2016年至2017年,他从市场需求出发,在盲目推进中找到了适合公司发展的转型路径。他决定做“B to B to C”,把公司业务切换至“停车场的运营”,以“错峰停车”“共享车位”“流量变现”等方式盈利,即免费改造停车场以换取闲时运营权,之后再进行分润。
2017到2019年,随着“互联网+停车场”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公司业务迅速发展。
今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停车行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王小华透露,公司2月份的业务量环比下滑92.5%。但同时,他也在危机中再次发现商机,其实在此之前,他就开始以传统停车场、智慧停车改造为流量入口,利用停车场空闲时间段的运营权,在线上做导流运营和增量运营进行流量变现。
如今,停如意的运营范围主要在北京、成都、昆明等城市,预计明年将进入更多城市,如西安、武汉、南京和重庆等。
曾卖房维持公司运转
回顾创业经历,王小华却很难找到一个词来形容自己,最终感慨:“我能坚持创业这么多年,是靠着一颗强大的心。如果遇见一点困难就挺不住的话,那就不适合当创业者。”的确如此,王小华也是这样践行的,2017年,他甚至变卖了房子来维持公司的运转。
作为一名“创业老兵”,王小华几乎尝遍了酸甜苦辣。他认为,对于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资金,很多人就是因为资金短缺,在走了99步之后,倒在最后一步。
因此,当提及创业成功的三大要素,王小华毫不犹豫地将“资本”列在了首位,“资本、变通、诚信,我认为这是一个成功创业者必备要素。”
新闻推荐
聚焦第六届中国诗歌节中国诗歌节走进成都石笋街小学 杜甫《石笋行》与这里大有渊源
聚焦第六届中国诗歌节杜甫《石笋行》与这里大有渊源“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双高蹲。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