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成都 > 正文

70年前望江楼公园前 这艘客船要驶向何方?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20-09-23 02:44   https://www.yybnet.net/

这张老照片里,是过河渡船还是远航客船,有不同的说法。 孙明经摄

□冯晖

/开栏语/

零散的照片如同历史的碎片,通过串联、组合与延展,形成历史的局部剖面。图文讲述百年来这座城市的故事,如此有趣、如此鲜活,好像每件事与我们每个人都有些关系。今日起,宽窄巷副刊推出“光影里的档案”系列报道。

有说法称,这张照片是1939年1月往来于望江楼公园和对岸的渡船。我总觉得有些不太对劲,但又无法确定这到底是什么船。最近,邓长春先生在微信中又发来这张照片,再次引发我的研究兴趣。

照片是在成都望江楼公园对岸拍摄的,作为背景的崇丽阁样子没有多大的变化。但,这真是一艘渡船吗?

渡船里的人们要去哪儿?

刘晓烈先生从小就生活在四川大学,他家离望江楼公园很近,对儿时见过的渡船记忆犹新。他觉得这船比印象中的渡船大许多,而且有这么多船桨,不太像是渡船的配备。在成都市区内河,一根竹竿就可以撑船过河了。

船上的人主要是去上课或是下课回家的大学老师吗?如果是这样,为什么看上去拖家带口。而且,没有一个人拿书或者提包,当年的教授们上课都这么潇洒吗?

在船篷边有一面白色的三角形小旗,这是重要的细节,可惜看不清旗面文字,只隐约可见一个“运”字。这是一面什么旗帜,代表什么?我请教了成都交通史研究专家张建先生,他告诉我渡船不可能有这样的旗帜。这种白色小旗,极有可能是船运机构或航运组织的商号。邓长春认为这面旗帜看起来如此新,有可能是为这次航行特制的。

通过照片上的光线角度,可以推测拍摄的时间。船桨在船舷投下了长长的影子。船上有一位个子较高的男孩,他的影子投在旁边大人的身上。我特意请教了摄影师龚全意先生,他常常在这一带摄影创作,对光线变化熟稔。他通过阴影分析,告诉我照片拍摄的时间在10点左右,最晚不超过11点。

照片拍摄者孙明经是谁?

这张照片是孙明经先生拍摄的。孙明经是谁呢?

孙明经,1934年于金陵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时期南京陷落,金陵大学西迁入川。金陵大学本部迁往成都华西坝,而孙明经所在的理学院则迁到重庆曾家岩求精中学。1938年,孙明经在曾家岩主持创办电影与播音专修班,成为中国高校第一位摄影与摄像专职教师。

1939年,在重庆的部分金陵大学理学院老师和家属迁到了成都,其中包括孙明经。从1939年初到1946年初,孙明经虽然参加了国内外的一些考察活动,但其工作和生活的大本营还是在成都。他到成都后,组织金陵大学教育电影部每周五晚上放电影,学校的露天电影成了华西坝一带家喻户晓的公共娱乐项目。在《孙明经西康手记(1939—1944)》里,附录部分有孙明经1939年回成都后摄影活动相关记录。

在对孙明经的研究中,我发现了一些让自己惊讶不已的细节。人们普遍认为飞机航拍和非胶片摄影是当今的新奇玩意儿,但是,孙明经在七八十年前,就已经开始研究了。1933年至1934年,由蔡元培口授、孙明经记录了“鸟瞰美学”这一新的美学概念。在“鸟瞰美学”理念指导下,孙明经开始相关摄影教学工作,并亲自登机完成了《首都风光》成套风光照片的拍摄。1945年,电子计算机技术刚刚解密,孙明经就预判到摄影在电子技术领域的新发展,把“电子计算机的未来应用”和“非胶片摄影术”纳入摄影课程体系之中。

应该是金陵大学回迁南京

我这样来推断与此照片有关的情况。抗战胜利,曾内迁成都的金陵大学开始回迁南京。1946年初的一天上午,金陵大学的一些老师及家属在望江楼对岸码头上船。这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一天,当时天气正好,阳光明媚。顺光下的崇丽阁非常壮观,对一位纪实摄影家来讲,是不会错过这一重要时刻的。孙明经让大家站在船上,面朝东,也就是朝向太阳的方向,合影留念。他在岸边,镜头向西,拍下了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瞬间。

孙明经并没有同船离开,他和家人是在同年3月份告别成都的。

他的儿子孙健三当时还小,不过大致还记得离开成都时的情景。孙健三告诉我,他们一家肯定不是坐这条船走的。

照片的取景、构图和用光都无懈可击。在这一群人里,有两人却背对镜头,这是为什么呢?我估计,这一船人可能不全是金陵大学的人,也有其他身份的乘客。于是,这两位与金陵大学无关的人在拍照时有意背过身去。仔细看这两人的穿着和姿态,都显露出与大学老师不同的气质。

几十年过去了,孙健三还认得出船上的几个人。双手扶桨微胖的男子是经济学教授、当时学校的财务处处长谢湘。旁边瘦高个子,双手扶住小女孩的中年男子是物理系教授刘若普。我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陵大学史》上找到了谢湘的名字,但是没有找到刘若普的相关记载。书中记载,1946年2月3日,学校首批图书仪器从华西坝起运南下,4月人员开始分批迁返,9月学校在南京开学。

谢湘为何在学校正式开始回迁前就提前回南京了呢?我继续查阅史料,发现1945年11月,金陵大学组织了迁校委员会负责处理有关回迁事宜,委员会成员里就有谢湘。这就不难理解了,作为财务负责人,又参与回迁组织工作,谢湘要提前回到南京安排相关工作。有趣的是,在这个迁校委员会里,还有摄影师孙明经的名字。

抗战胜利回家是怎样的心情?

有老人回忆20世纪70年代坐锦江上的渡船进城,那是一艘破旧的木船,有篷,船上一个人拿着一根长竹竿撑船。在成都市区的渡船,一个人、一根竹竿就够了。而在长江上航行,就需要多桨多人了。

抗战胜利后,航道船运渐趋衰落。1951年到1952年,人民政府组织疏浚河道,船运逐渐恢复。1979年,因双流古佛堰堤坝加高加长,成都到江口的航道被阻断。到了20世纪80年代,成都就只剩下双流县从黄龙溪到回水乡这一小段航运了。

对于孙明经1946年拍摄的这张照片,我还一直试图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解读。我们通常涉及的摄影心理学或影像心理学大多从构图、色彩对观者心理影响的角度来展开分析,而对于历史影像的研究,从纪实摄影的心理学分析层面来看,似乎较少关注。对于抗战胜利后准备回家的人们来讲,会是怎样一种内心活动呢?对于记录这一场面的摄影师来讲,他当时的思绪及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他们的心理活动对这张照片的最终呈现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历经苦难的金陵大学员工面对胜利,将内心的喜悦以一种淡定从容的方式展现,而这样一种深沉浓厚的幸福感被摄影师定格了下来。

此时,摄影师并不是一位旁观者,而是其中一员,被摄者的内心也是他自己的内心,镜头对准船上的人时,也是对准了他自己。他没有高喊一二三,也没有让大家摆出欢庆胜利的夸张姿态,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懂得真正的快乐——这一失而复得的珍惜意义。

新闻推荐

教育部答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问:成都2021年世界大运会筹备工作及时稳步推进

22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关于明年在成都举行的第31届世...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70年前望江楼公园前 这艘客船要驶向何方?)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