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成都 > 正文

陈秀平:每一方印石都有故事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2020-09-17 06:57   https://www.yybnet.net/

□ 杨蜀连

陈氏珏侃印章博物馆专家陈秀平

明朝时期,艺术空前繁荣,画有吴门四家,文有江南四才子,而同时拥有这两种才能的,除了唐寅,便只有文徵明了。文徵明其人,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堪称“四绝全才”。其长子文彭,官至南京国子监博士,工书画,亦能诗,尤精篆刻。文彭首创印章边款,主张篆刻必须精通六书,方能入印。他本用牙章居多,直至一日坐轿外出,偶遇一位卖石头的老汉,购得四筐石头回府,锯开一看,灯光下奇石晶莹剔透,几近透明。文彭用这石头纂刻印章,下刀便觉柔而不软,刚而不脆,畅快淋漓,尽抒胸臆,这石头便是青田灯光冻石。从此冻石之名始见于世,名传四方。因文彭的大力倡导,文人雅士群起效仿,遂兴起了以“石材入印,文人篆刻”为标志的明清流派印风,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铜印时代,进入了以文士为主体,个性为特征,名家辈出的石章时代。

在印章流派艺术的历史上,文彭堪称鼻祖。而他所使用的灯光冻,亦被称为“印石之祖”。灯光冻的产地在浙江青田县,一个偏于一隅,交通闭塞的山区小县,因为出产美石,而进入了世人的视野。

成都著名印石专家陈秀平便是浙江青田人。

中国四大名石巴林石,产地在内蒙古赤峰

中国印石名石青田封门矿青田菜花黄,产地浙江省青田县

青田有句话,九山半水半分田,此乃典型的山区地形地貌特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青山环抱中的小县城,多数家庭都选择了与青田石相关的产业。陈秀平的表姐家便是做青田石雕刻的。早些年,人们多刻小摆件,精致小巧的石头小猪、石头小鸡或石头小猴,放在嘴边一吹,还可以吹出响声,这是幼年陈秀平最好的玩具。等他再长大些,便自己学着雕刻,他专注于刻龙,常雕刻些摆件,也备些石材和印章。印石比玉软,质地温润,不似玉石那般冰凉,造型也多圆润,陈秀平从小泡在青田石的世界里,青田石灵气充盈,又富有天然油脂质感,陈秀平与之朝夕相伴,时时把玩,入手心荡,亦心安。

陈秀平从小就听老人们讲,乾隆帝八旬万寿节时,和珅进贡的,便是以这青田名石灯光冻为材料,选用乾隆御制诗文中含“福”字的句子,再请名家篆刻而成的组章《宝典福书》,共60枚。这套章代表了当时石材的最高品质,篆刻的最高水平,深得乾隆喜爱,如今亦是故宫博物馆的宝中宝。乾隆虽贵为帝王,但拥有这套章一样得之不易。只因灯光冻珍稀,矿脉细长狭小,夹生于深山之腹顽石壁垒之中,无规律可循。以清代的技术水平而言,开采难于上青天。所以乾隆帝这一愿望也是直至其八十大寿时才实现。现今,陈秀平的印石博物馆坐落在成都市区著名的古玩市场送仙桥。行内以及藏家、书画界人士很多与他都是好友。博物馆内,印石丰富,精品甚多。他坦言,顶级印石产量稀少,价格较高,往往刚到几方精品就立刻被藏家与爱家收藏了。大多数画家书法家因为用章较多,往往购买相对价格比较合适的印石。但是,他也透露,书画界有好几个画家非常痴迷印章收藏,画室里有各种材料的印章。他们经常到陈秀平的小型印石博物馆来,与他交流、分享对印石的解读。往往这个时候,随和、健谈、豁达的陈秀平会拿出几方自己收藏的青田石,与大家围坐在一起,品茶、聊天,摩挲把玩,谈石色飞,不亦乐乎。

明代徐上达曾于《印法参同》卷十五记载:“灯光出青田邑,间夹顽石而生,截取之,难得大块。其理细腻,其质温润,如灯光色,故名灯光,妙在茹涂而复吐也。”明代屠隆于《考槃余事》卷三“文房器具笺”中记载:“青田石中,有莹洁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谓之灯光石。今顿踊贵,价重于玉,盖取其质雅易刻,笔意得尽也。今也难得。”一代书画、鉴藏大师启功先生,亦赋诗称叹:“碧绿琉璃发宝藏,嵚崎山缜耀文房。青田印石千秋誉,谁见灯光胜月光。”陈秀平的印石博物馆里,印石也以青田石为主。青田石种类有百余种,仅是一类灯光冻印石,成矿时代便可推至距今约7000万年到1.9亿年的晚侏罗纪至白垩纪,属于火山气液改造型矿床。火山活动过程中,伴随岩浆上升的气液交代分解早期形成的岩石或者火山活动的岩浆物质,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物质成分重组、运移填充而形成了早期的叶蜡石矿石。后期火山热液对矿层进一步蚀变,使局部形成质纯细腻的叶蜡石冻石。这其中纯净度高、结晶质密、冻色莹澈,呈胶冻状冻石者,才是灯光冻。我国地大物博,印石有数百种,其中又以浙江青田石、福建寿山石、浙江昌化石、内蒙古巴林石为佳,合称中国四大名石。悠长岁月,印石难得,或埋于清流之下,或藏于崇山之深,经亿万年岁月沧桑,一旦开启,即成灵物。小小一方印石,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厚重的,多元的,文化铿锵,夺人心魄,历史回声,遥远又平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二十一岁的陈秀平用帆布包背着一包石头,从青田坐火车来到成都。他原想着四川乃天府之国,文化底蕴深厚,这地方的印石生意肯定好做,可一腔热血也得先面对现实。彼时的陈秀平说着一口家乡话,普通话不标准,在成都又没有熟人,下了火车便四顾茫然,只得先在小贩那买张成都地图,细细研究。他背着石头去了人民公园摆摊,也去了杜甫草堂赶场,最后找到了成都文物总店。文物总店里有位甘老师,同他很投缘,闲聊数句,便爽快地掏出八百元买光了他带来的鸡血石,这才算是首战告捷。

二十岁出头的陈秀平,每每卖完背过来的一包印石,又得坐火车赶回家乡去背一包新的印石过来,不断往返于青田和成都,在这一过程中,他也越来越了解印石文化。毛料开采出来,得锯成章胚,水砂打磨,再用塑料纸包起来放几个月,使其干燥。再上蜂蜡,然后分给不同的师傅进行雕刻。师傅术业有专攻,刻人物的便专刻人物,刻山水的便专刻山水,诸如此类。刻好后再打磨、上蜡、抛光、包装。这是一个恪守工序、精益求精的过程。美石本就难得,一个矿山打进去,好的石头甚至可能只有一块。若细节马虎,因人为因素对一方印石造成了损伤,真正悔之莫及。只有平心静气,不断磨练和学习,才能水到渠成。陈秀平一边做生意,一边提升自己,也逐渐有了些成都的朋友,朋友又介绍新朋友,他结识的篆刻家和画家也越来越多,生意这才一点点好起来。

此时正值改革开放,大批青田人开始出国闯荡。陈秀平的整个家族都选择了出国,他也跟着一起去了欧洲。餐饮,商贸,他什么都做,西班牙、葡萄牙、法国、非洲,他也都待过,但一番忙碌后,陈秀平还是想回国做老本行。家里人都选择了定居国外,他独自一人回国,念及四川人的热情与包容,便选择了在成都开店定居,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他已把最初的小店,逐渐做成了一家对印石研究专业、印石齐全的印石小型博物馆,这里也成了四川书画界人士最喜欢光顾的地方。

说起成都送仙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吕洞宾下凡到青羊宫庙会观灯,经一桥西去,从此这桥便得名送仙桥。中国西部著名的书画古玩市场便在此处,又称送仙桥古玩市场。在此经营的陈秀平留着平头,穿宽松的衬衣、牛仔裤,个子高高的,语气温和。江浙人做生意讲信誉,重口碑,陈秀平也是如此。对于每一个进入店内的客人,不管是买几块钱的东西,还是买几十万元的东西,他的态度都是一样的。他笑笑说:“如果我的店里来了十个客人,我只招呼好了九个,还有一个漏掉了,那我心里也是不安的。做生意就应该一视同仁嘛。”

如今已过半百的陈秀平,在印石行业干了数十年,既是生意人,也是印石专家。人讲素养,物论品味,人藏石而雅。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似木讷寡言者,不多言语,而是袒露自己的内在质地和真实表现供人认识和欣赏。因是青田人,陈秀平最爱的还是青田石。青田石不打油,越放越好看。灯光冻温润通灵,细腻清刚,光照之灿若灯辉;竹叶青青中泛绿,坚韧致密,细润明澈;黄金耀艳如黄金,光泽妩媚;菜花黄细腻温润,愈久愈醇;封门青淡青纯净,似君子之交。痴心迷石,既玩石亦养生。心情烦躁的时候,与美石相伴,摸一摸,看一看,内心逐渐平静,烦恼也就没有了。

印石品种有数百种,虽不是每一个品种都让陈秀平着迷,但他选择从事这一行,就每个品种都要钻研,高中低档各品种都得备着。可惜印石资源不可再生,极品美石也必然会越来越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好石头相对较多,那时候人们卖石头爽快,开采出来的石料就着溪流冲洗干净,谈个价也就卖了。随着资源越来越少,从本世纪初开始,买卖印石就开始采取招标的形式。矿区开采出石头,对外公布招标信息,一麻袋一麻袋装好毛料,观察品相,然后各自出价,暗标,价高者得之。以毛料判断价值,考眼力,考专业度,考经验和知识储备,也考运气,锯出来是什么品相还真的不一定。

陈秀平也曾花万把块钱买了块小毛料,结果锯进去就是花的。虽很失望,但也有过惊喜。他笑着告诉我们:“2000年,我花1500元买了一块三十多公分的毛料。朋友看了后说,就是个烂石头,800元给他都不要。我被说得心凉,本来好的石材都是应该手工锯的,我就拿电锯直接锯开了。结果那个电锯一锯进去,天呐,人都傻了,不得了啊,是非常好的灯光冻。我就用它做了三方三公分大的印章,本来余料还可以做两公分的和一点五公分的印章,但是那时候的我太年轻,把余料直接丢弃了,如果那些余料放到现在,价值也很高,现在想起来自己那时候真是傻。那三方三公分大的印章,毛料1500元,刻工一方印章1600元,三方印章成本6300元。最后三方印章以两万块钱卖给了一个台湾地区的人。”

“石头不可能有一模一样的,你卖一个可能就再也没有了,遇不到了。因为好的东西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价格变化也是非常大的。我当初这三方灯光冻印章,现在大概一方几十万吧。我现在也在收印章,我一直等着、盼着能再收回那三方印章。为啥我特别喜欢这三方章,因为它们干干净净的,特别润泽,特别通透,上面刻了个济公在喝酒,一手倒着我们浙江的花雕,一手扇着扇子,酒是黄酒,扇子是黑扇,匠心独具,是巧雕啊,用光一照,又特别通灵曼妙。其实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个刻工不一定是刻得最好的,但我太喜欢了,希望有机会还能再见着吧。”

中国人讲“诗书画印,四合为一”,几种艺术形式相互辉映,艺术境界也更为广阔。印石配上篆刻高手,亦能升华。刻者走刀,刀随心意,尽现书法的线条走势,盎然古意。畅快刀意如笔意,宣泄性灵,酣畅淋漓。落刀如落笔,自然爽利。一道道斑驳石花,古拙意趣,使得线条有很强的金石气息,厚重不失灵动。清代赵之谦,极少用名贵石料,他用最普通的青田石篆刻的一方印章《为五斗米折腰》,在2017年的秋拍中拍出了一千多万的价格。清光绪三十年,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发起创建西泠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如今西泠印社拥有社员四百多人,成都社员仅有郭强、汪黎特、陈明德、王道义、曾杲五人。陈秀平与五人都是多年好友,时有交流切磋,店中也藏有五人的作品,他太清楚篆刻家的不易,篆刻家除必须钻研精通书画、篆书、古文,还得有个人的艺术修养与艺术张力。当篆刻家的高品质与个性化融合,激发出独有的艺术魅力,呈现于印石的篆刻中就会时而拙朴,时而婉约,时而豪放,时而清秀,时而厚重,方能体现印章之美。在中国画中,诗书画印缺一不可,而印章,是最能在中国画里呈现出凝练、符号与特点的魅力所在。

如今,世界经济形势变幻莫测,但痴迷印石的陈秀平看到喜欢的石头还是要拿下,他在各种精美的印石里会读到故事。他温和又执着地说:“我就是喜欢石头啊,我喜欢我才做了这个行业。如果只是为了赚钱,那我早就转行了。不喜欢石头的话,一天到晚坐在店里是坐不住的。你看我,没事的时候喝喝茶,和朋友聊聊天,拿几块石头把玩,心情也愉快。我每天坐在石头之中,心情是愉悦的,是饱满的,是欢喜的。我这一辈子就是跟石头打交道,我除了石头其他东西都不懂。石头对我来说,就是生命啊。”

采访过程里,陈秀平为作者介绍各种类型印石印章以及雕件

新闻推荐

减盐减油也能健康美味

比赛现场,评委从安全卫生、低盐低油低糖、节约减耗等方面进行评判。家庭与生活报讯为进一步推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倡导...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陈秀平:每一方印石都有故事)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