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
广袖翩翩,古风悠悠。远古的先民,着衣仅为蔽体,古蜀王蚕丛教民养蚕,蚕丝织绸,着衣有了美的追求。成都的丝绸业古今闻名,蜀锦更是中国名锦。服章之美,对于锦官城来说,是数千年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美学的体现。
今天的成都,被喻为“汉服第一城”,从锦里宽窄巷子,到武侯祠望江楼,少城古风历经千年依然鲜明。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城市,身穿汉服的年轻人,让我们的传统成了一种时尚,也成了一道城市的风景。
一
汉服,以字面理解,是汉人服饰,然而这个词在古时并不常用,学者张跣曾发表文章指出,汉服的概念无论在中国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汉语中都不存在,是汉服运动倡导者为宣扬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总结了明代以前汉族服饰传统而形成的一个“类概念”。
这种“概念”中的汉服,通常呈现交领、大襟、褒衣博带、系带隐扣等特点,而根据穿着场景又被分为礼服、吉服、常服、便服等。而在历史上,不同时代对着装有不同的需求和规定。商周时期服饰的主要形式是上衣下裳制,而秦朝服饰为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上下通行之衣),汉承秦制,完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
隋唐时期,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胡服颇为盛行,女服艳丽多彩。宋代以后,服饰的形制更为丰富与完备。汉服以交领右衽为主,兼有圆领、直领,不用纽扣而用绳带系结,礼服宽袍大袖,线条柔美流畅,包含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智慧和敬天礼地的虔意,也成为中国这个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一个体现。
二
清末民初,学者们一部分倡导西学,另一部分则将眼光投至中国传统文化,钱玄同曾作《深衣冠服说》介绍先秦与秦汉时期的深衣并穿着深衣上班。
时间来到新世纪,随着政治、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再度审视有着历史底蕴的传统服饰。传统服饰的热来自普通人,依托于互联网,一部分对中国传统服饰有着浓厚兴趣的人走到一起,他们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小圈子。刚开始时,只是个人穿着汉服在室内拍几张照片自娱自乐;慢慢的,隔几个月他们就相约在花前树下、亭台古院,着汉服,戴配饰,烹茶煮酒来一次雅集;后来,则是一群人穿着汉服结伴在公共场所亮相,像正常着装一样,逛街、购物……
2018年,共青团中央在微博发起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定为“中国华服日”的号召,鼓励人们穿戴中华传统民族服饰,传承传统服饰文化。从此,在上巳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里,穿上属于自己的传统服装,重温传统的礼仪文化,成了一代年轻人心中的一件时尚事。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人散后,茧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今天,无论在大街上,还是地铁里,看到齐腰襦裙、琵琶飞袖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时尚现代的都市,与雅致深厚的历史,被轻轻的衣服,恰好勾连起来。
三
传统服饰体现出来的清雅、端庄、典丽很好地展示了民族的风骨与气质,更彰显了民族文化积淀、审美倾向、人文传统和社会风尚。一位喜欢中国传统服饰的人说,“思想和文化在传播中会有认知门槛,唯独服饰没有。只要你喜欢,并且愿意穿,(文化)就传播出去了。”而这种文化的熏陶,是润物无声的。
“大周末”的一位作者曾撰文说,“盘着精致的发髻,穿上带有汉服元素的衣服,到成都市各个古风建筑里拍摄美美的照片,无论站在清溪中回望,还是端坐在桥边惆怅,都能以最快的速度消除我所有的不快……说来也奇怪,穿便装的时候我脾气很臭,但只要套上汉服,我就能秒变‘柔顺的怪猫’。”
我们的传统文化本身就在每一个国人的血液中流淌,一位汉服爱好者从细节中感受到,“这几年汉服文化被更多人了解之后,我们穿汉服坐公交、上班、逛街、旅游,都不会看到别人奇怪的眼神了,更多的是一种欣赏,或许还有一种也想要穿穿看的好奇”。
这是传统,也是时尚,是一城风雅。
(文/花椒 红星新闻-成都商报摄影记者王效)
新闻推荐
热评在戏剧中彰显城市文化□李鑫什么是成都文化?关于这个问题,无数的艺术家、美学家、哲学家和其它行业的学者都尝试在...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