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露天音乐公园举办的“出云集市”。
成都城市音乐厅外的“音乐集市”上跟随音乐起舞的年轻人。
四川省歌舞剧院新锐音乐剧《青城山下》剧照。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把我唱给你听,用我炽热的感情感动你好吗……”8月25日,时值七夕节,成都处处可闻街头艺人的甜蜜情歌,在大街小巷,在互动电台,在创意视频里,传唱着成都的专属浪漫。音乐产业堪称四川“烟火气”的背景音乐。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省音乐企业、机构达10962家。2019年,全省音乐产业产值731.92亿元,同比增长15.2%,居全国第五。音乐产业是大文化产业中,对市场最为敏锐的触角之一,当按下“重启键”后,它将如何“危”中寻“机”,应对后疫情时代?
□本报记者 李婷
A
露天音乐集市
夏日霓虹点亮夜间经济
“宅”了半年,音乐也在探索新玩法,办起市集。“顾客都挺年轻的,现场一天能卖20多杯咖啡。”成都市民李家辉前段时间参与了成都城市音乐厅门口不远处的“HEY JOY黑胶音乐集‘肆’”,觉得很轻松愉快。
在成都一环路南一段,每到盛夏周末,远远就能听到轻快的非洲鼓声。顺着鼓声走,很快就进入音乐市集。市集中心的中央广场上,有街头独立音乐人演唱爵士风歌曲。有的市民在一旁喝上一杯法式咖啡或德国现调啤酒,静静聆听;有的年轻人跟随节奏,轻轻地摇摆起舞。在这里,有30余位富有创意与情怀的集市达人以及优秀的街头表演者,打造了一个“音乐乌托邦”。
无独有偶。在成都北郊的凤凰山下,成都露天音乐公园也举办了夏季“音乐市集”。在蓝天、草坪和城市绿道的拥抱里,在全球最大全景声半露天双面剧场穹顶天幕之下,游客们既能感受到城市野趣,也能听到乐队“悲伤玩具”的音乐现场,还能看露天电影。“这场集市汇聚了音乐艺术、潮流时尚、科技文创以及亲子娱乐活动,也是音乐公园在疫情背景下,对都市夜间经济的一种探索和尝试。”成都城投露天音乐公园运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廖力说道。
受疫情影响,成都露天音乐公园的各种商业演出活动几乎停摆。由于周边居民喜欢到音乐公园散步休闲,于是团队决定用自己的露天场地,尝试一下音乐文创集市:以音乐为核心,加入现场表演和艺术培训,配合周边餐饮,为路过的朋友提供一些音乐文化享受。“人来了活动才能来。”在廖力看来,实际上这也是对公园形态的一种重新定位,通过探索夜间经济多样性,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成都生活美学,助力城市恢复活力。
B
民谣、流行、摇滚
川味音乐剧加“新品”
“太惊喜了,毕竟原故事很出名,本来带着质疑的态度来看,结果真的被感动到。”“这种剧才适合推向全国啊!”8月21日晚,由四川省歌舞剧院出品的音乐剧《青城山下》在成都首演,演出结束时,不少观众意犹未尽,纷纷表示出乎意料。“把传统故事进行这样新颖的改编,真的很不错。”观众王超说道。
《青城山下》是四川省歌舞剧院自疫期复工以来,推出的首部原创音乐剧。以“青城山下白素贞”为背景,将神话传说进行合理性改编,不仅有悬疑剧的“反转”,仙侠剧的“情义”,在音乐上也大胆加入民谣、流行音乐,甚至是摇滚乐。“虽然白娘子的故事我们很熟悉,但我从创作之初,就非常想做一部符合当代年轻人审美、大家能有共鸣的音乐剧。”《青城山下》80后导演叶飞,小时候就非常喜欢看《新白娘子传奇》,作为“粉丝”能拿到这个项目,对他来说是幸福的。
在叶飞看来,白蛇的故事一直是改编、创作的热门经典题材,但大都着重讲述的是白素贞与许仙之间因报恩而发生的一系列情感故事。而小青从来都是默默追随着白素贞的配角,她对白素贞始终不离不弃、一生一世。于是他思忖:是什么样的感情基础才能做到这样无怨无悔的付出与陪伴?带着这样的思考,他与团队伙伴们共同创作出音乐剧《青城山下》,希望能够从小青这个人物角度出发,用新颖的视角和形式诠释一个与众不同的动人故事。
今年演出行业复工后,似乎引进方对“音乐剧”这种商业性较浓的艺术形式格外青睐。前有四川大剧院出品并首演的音乐剧《遍地英雄》,后有2020首届成都音乐剧演出季,中间的《青城山下》也为四川音乐剧市场带来一股清新空气。接下来,川味儿经典、蓉漂冒险、青春校园、《声入人心》演员加盟……2020首届成都音乐剧演出季采用“特邀+本土”模式,还将有《我的遗愿清单》《曹小欠的人间冒险》《不死的子规》等5部音乐剧与成都观众见面。
C
音乐人才创作营,孵化作品“音你而来”
目前传统演出行业并未完全复苏,但这反倒是不少音乐人“韬光养晦”的沉淀期。成都青年音乐人镜舟是“宝藏计划”第一批音乐人。今年7月底,他报名参加了由成都市音乐影视产业推进办公室支持的“宝藏计划”原创音乐创作营。“学到了许多音乐上的知识,也发现自己以前做的东西还不够精致。”
“宝藏计划”以西南地区城市群为载体,面向全国招募优质原创音乐人。有意思的是,不同于传统的“单人闭馆式”的音乐训练营,“宝藏计划”将参与的歌手分成多人小组,集中进行创作和魔鬼训练,一天完成一首歌。“其实包括早期的华纳、我们熟悉的Ladygaga,都曾参与过类似的音乐创作营活动,大家一起写歌,一起碰撞,让原本可能是相对私人的创作,迸发出更多奇妙的火花。”国内知名音乐制作人、“宝藏计划”总顾问刘胡轶说道。
与此同时,四川音乐学院以及咪咕音乐、摩登天空、梵木等知名高校和企业共同发起原创音乐人扶持计划《音你而来》,不仅为原创音乐人提供专业和优质的创作环境,还将凭借丰富的平台资源、专业的版权运营以及精准的宣推渠道,为原创音乐人和原创音乐作品建立产业落地转化新机制。紧随其后,“四川原创音乐创作出版推广中心”正式成立,并发布了“四川精品原创音乐创作出版推广扶持计划”。
在成都市音乐影视产业推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看来,音乐人才是音乐产业之源,优质的音乐人才和优秀原创音乐作品,永远是这个行业的稀缺品,利用特殊时期,潜心孵化打磨作品,也不失为一种应对疫情的有效方式。
记者手记
释放更多年轻创作活力
无论是四川本土令观众意外的音乐剧《青城山下》、即将上演的蓉漂原创音乐剧《曹小欠的人间冒险》,还是成都的青年音乐人才扶持计划、全国逐渐复苏的音乐节……不难看出,这些主创、参与者大多为“90后”甚至“00后”。在后疫情时代,由于演出规模并不能完全扩大,沉浸了半年的文化消费市场又需要收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再一味地搞大部头,制作重头的音乐演出、音乐产品并不是一个现实的选择,因此不少音乐创作者转而专心制作“小而美”的作品。
除了制作规模上的“小”,国有院团也终于跳出自己传统的创作舒适区,开始思考市场审美、商业需求、观众反应,也放开更多的创作空间,让更多有主见、有想法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创造出接地气、符合市场规律的作品,给了他们探索、冒险、试错的机会。毕竟,虽然每个院团、创作团队的“中流砥柱”格外重要,但能培养起青年力量与中年力量衔接,人才才不会断代,才能有长久的原创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充满活力、充满惊喜的新锐音乐产品,与乐迷们见面。
对话
后疫情时代音乐产业
呼唤更多“中国造”
嘉宾
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主席林戈尔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李婷
目前,四川音乐产业复工期间,音乐集市、音乐剧、线上公益音乐讲座等形式层出不穷,接踵而来的是一年一度的“蓉城之秋”成都国际音乐季,乐迷们熟悉的仙人掌音乐节、迷笛音乐节等在音乐季中有望回归。在后疫情时代,剧场最大荷载量已从30%提升到50%,化“危”为“机”,音乐产业正在谋求更多突破。
记者:您怎样看如今“音乐+集市”等疫期时孕育的多种夜间经济模式?
林戈尔:这种模式有利于丰富音乐的周边业态,一定程度上能带动一些小额消费。但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集市要真正地做出“音乐味儿”。这就需要主办方严格把关,卖的产品最好是和音乐相关的,能吸引音乐发烧友、资深乐迷、音乐爱好者的,或者将一些街头的、流行的音乐元素融入其中,才能做出夜间经济的音乐特色,不然就会沦为随处可见的简单的文创市集、地摊经济了。第二,这种“跨界”集市,在短期内可以丰富我们城市音乐氛围,但不是长久之计。音乐产业从业人员还是应该重视“音乐本位”“作品本位”,为这座城市引进更多、更优质的音乐产品、音乐作品、音乐人才,这样才能拉动整个城市的音乐产业有长足的发展。
记者:受全球疫情形势影响,目前很多国外的大型经典音乐剧无法进入国内,这是否对国内音乐剧工作者、剧场运营者来说,是另一种机遇?
林戈尔:可以这么说。前段时间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世界级的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取消了本季的演出,宣告暂停营业。那里的工作人员说:“看着剧院门口流动的喷泉声,特别怀念往日剧院内观众的掌声。”这样的场景对歌剧工作者来说是非常痛心的。但是,正是因为目前国外的经典音乐剧、歌剧作品受疫情影响,无法进入国内,我们的音乐产业就更需要“中国造”“四川造”,这就更考验我们本土音乐工作者的创作能力,我们比以往更需要本土优秀的音乐作品。
记者:对于音乐场馆运营者,在后疫情时代您有什么建议?
林戈尔:音乐厅、音乐剧院运营从低级到高级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单纯的场馆租赁、票房经营,最后到自创剧目。其实,纵观目前国内其他的文化艺术场馆,北京、上海、深圳、天津等地,就算是在疫期,工作也没有松懈,早早做好了本年度的演出规划。目前,甚至有些地区的演出档期已经排满到年末。这种未雨绸缪的布局,是值得我们反思并努力去跟上脚步的。在疫情期间,虽然演出行业停滞了一段时间,但我们完全可以用这段时间去运营人脉、维护剧场资源,等抗疫局面一经好转,就能够快速将资源落地,驶入正常轨道,以减少损失。
新闻推荐
华西都市报讯(四川日报记者李婷郭静雯)8月2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成都市促进旅游业加快恢复发展的政策措施》的...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