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生于清末,经历了辛亥革命,在新思潮的感召下,创作新诗,踏入文坛。从1917年开始文学创作到1948年因病去世,朱自清这期间的30年,可以说是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相始终的,因此,他的全部文学活动及其生命历程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侧影。
本书作者方大卫教授怀着真诚执着之心,以诗作传,以审慎的态度、抒情的笔触,以兼具编年叙述和诗歌抒情特点的体式,撷取朱自清的重要生平节点,巧妙构思,突出典型事件,勾勒朱自清的人生轨迹,完成了一个诗人对一个文学家、教育家的激情礼赞,让读者诗意地走近至真至诚的朱自清。给读者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惊异感和亲切感,让读者从诗的境界中领略朱自清的人生风采。
以诗歌体裁轻车熟路地驾驭传记题材,得益于作者三十多年的相关研究的积累、深厚的文学修养及丰富的诗歌创作经历,因此,他的研究与书写,能独辟蹊径,视点更高。作者2009年撰写了学术专著《朱自清创作思想研究》,2013年、2018年先后出版了《我的心依然年轻》《寄语四月》两部诗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都是为写这部《朱自清诗传》做准备。作者两次来到北京清华园和万安公墓缅怀朱自清先生,正是他的满腔热情与坚定信心的表现。
于是,这部《朱自清诗传》应运而生。它所呈现的,既有新诗的特点——讲究句式整齐,节奏分明,用韵优美;又朴实无华,于缓缓的叙说中蕴含着无限的深情。因而,把朱自清写得有血有肉、有灵有魂。正文部分,作者能够准确把握和科学评价“诗传”主人翁朱自清以及与之有关涉的现代历史事件及其现代人物。《诗传》分为“求学北大”“执教江南”“重返北京”“漫游欧洲”“论学清华”“春城岁月”“学术成都”“风雨中国”8章,48节,加上“序曲”和“尾声”共50节,与朱自清先生50年的生命历程相对应。全诗凡1400行。作者以宽阔的视角、充沛的感情和细腻的笔触抒写朱自清平凡而卓越的一生,在总体历时性叙事中灌注了浓烈的情感,带领读者深入朱自清先生宁静澄澈的内心世界,触碰那个在理想与现实中纠结、一生追求真善美的灵魂。
1400行诗之外,每章前还有“小序”及传主照片,每节有标题,让读者很容易了解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果说诗歌部分是本书的“正文本”,那么每一章正文本前的散文性“章序”以及诗后的“注释”“年谱简编”就是本书的“副文本”。“副文本”具体介绍传主的生平事迹、学术活动和思想轨迹,添砖加瓦地支撑了“正文本”对于朱自清完美形象的构建。如此一来,“正文本”与“副文本”之间此呼彼应,使形象立起来、活起来,即使对朱自清生平不是很熟悉的初读者也能清晰的感受和深入的了解。
给本书增色的,还有本书的序文。作序者朱小涛先生是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朱自清故居”名誉馆长。朱小涛长期从事朱自清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但他还有一个更为特殊的身份,那就是,他是朱自清先生的嫡孙,也就是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一文中所提到的“闰儿”朱闰生之子。与一般研究者从文学美学层面或其他方面探讨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朱小涛作为朱自清的后人,更加关注朱自清先生平素的为人处世、家教家风。因此,这篇序文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情感、翔实的材料、完美的文字,介绍了朱自清先生平凡而卓越的一生。这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普通人”朱自清先生的另一面。朱小涛写道:“先生是一个普通人,他有着普通人一样的兴趣爱好;有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当然也和普通人一样,会遇到各种困惑、烦恼、挫折、坎坷。”“很多人会想象他是一位潇洒倜傥的大教授,实际上他是那种温厚朴实、平和中正、律己宽人、谦逊勤勉的内敛之人。”对于民国文人的评价,朱小涛认为“先生是另一道风景——秋水长天,悠远、宁静、澄澈”。序文言辞诚恳,亲热无比。
作为责任编辑和一名读者,我感受到的是一个亲切、温暖、有血有肉的形象,先生的精神和人格魅力真实饱满。我想也正是朱自清先生善良本性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才能写出《匆匆》《春》《荷塘月色》《背影》等等这样饱含着真、善、美真谛的经典名篇,才能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最后,以朱小涛序言中所引用的清华大学徐堡耕教授的一句话结尾:“他那清瘦的背影时时鞭策着我们,让我们的灵魂不致被五光十色的商品世界所吞没。”
我想,这就是我们出版和阅读《朱自清诗传》价值之所在,也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研究朱自清,以及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承和发扬老一辈学者人格魅力和文化精神的价值之所在。
《朱自清诗传》 方大卫 著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出版
□ 胡志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佳鹭)记者从8月18日举行的2020成都都市圈新经济企业市(州)行“成资专场”活动上获悉,该活动“聚焦新经济,共促同...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