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东一带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的俗话,寓意了老百姓对“官者”为民服务的期盼。
小时候,在我们家,父亲就是一个最基层的“芝麻官”——大队书记。父亲“履职”的那些年月,办公用品除了一支笔和一本笔记本外,就数那个篱?背最吸引人的眼球了。
我们全家7口人,兄弟姐妹中最大的大哥才8岁,最小的弟弟仅1岁,父亲任大队书记,白天忙于公务,很少在家里帮助母亲,农活及家务事基本上靠母亲一人操持和打理。
原本以为家里有个“官”,或多或少可以享受点特殊照顾。然事实并非如此,在父亲当“官”的那些年里,家人不仅没有沾到一丁点光,反而成了“倒贴户”。
那时,我们家和大多数农村家庭一样,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然而,父亲却根本不管我们是否有饭吃,每隔十天半月的都要从家里匀出一些吃的东西,如苞谷、大米、红苕、萝卜,然后用篱?背背去给那些揭不开锅的群众。为此,母亲总要与父亲拌上几句。然而任凭母亲磨破嘴皮子,父亲都不听,说母亲只管7个人的吃饭问题,并且家里暂时还可以凑合着过,而他要管全大队1000多人的吃饭问题啊。母亲最终还是被父亲的慷慨陈词所“感化”。
父亲这一辈子究竟背坏了多少个篱?背,或许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好在篱?背都是他亲手编织的,不用买。父亲的竹篾手艺活不错,所编织的竹篾农具,如筲箕、簸箕、箢篼、箩篼等,尤其是篱?背,那是要模样有模样,要质量有质量。母亲每次背着父亲编织的篱?背去街上赶集,都会收获很多羡慕的眼光。
还记得有很长一段时间,家里实在没有任何留存的东西可背可拿了,父亲就去村里有余粮的村民家借,年底再用他任书记换来的工分去还。
父亲背篱?背一直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从家里背粮物去大队或其他贫困户家里时,总是背口朝上,顺着背;当回家时,又是背口朝下,反转背。起初,很多群众都不明白,时间长了,才看出其中的端倪,原来父亲是为了避嫌,怕老百姓说他把公家的东西往家里背。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田产到户后,父亲任职不再归工分了,改成了“年薪”,一年大约有两三百块钱,年底一次性发放。我们心里暗自高兴,心想年底可以用父亲的工资来买新衣服了,并翘首以盼。
虽然,老百姓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但并不代表大队没有贫困户了,这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于是,父亲除了继续背粮或物去帮助老百姓,还直接用微薄的工资收入,去帮助他认为需要帮助的人。
后来,我参加工作后,父亲退居二线,他的篱?背也跟着“失业”了。
到2011年5月,我兼任了一个村的支部书记,当有群众贫困需要帮助时,我才明白并理解了父亲背粮、背物去助人时的那种复杂心情。其实,让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过上好日子,就是每一个干部最基本的职责所在,那时候的父亲一直在默默践行。
如今,80多岁的老父亲再也没有提起过那段有关篱?背的往事了,但我却依然记得,仿佛就在昨天……
甘元俊(锦江区)
新闻推荐
成都将大力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让更多幼儿能够享受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计划2020年年末普惠性幼儿...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