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家芯火双创基地。 成都高新区供图
■ 本报记者 杨成万
2020年7月28日,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启动3周年的日子,成都高新区交出的“答卷”显示,自2017年成都提出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以来,作为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3年吸引投资超800亿元,年产值增长率均超10%。即使在疫情影响下的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和先进制造类规上工业企业仍然累计实现产值1619.28亿元,同比增长15.33%;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330.27亿元,同比增长15.45%。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高新区正在实施的电子信息“产业教授”引育计划和“芯火”基地初见成效。
率先推出“产业教授”模式
三年来,成都高新区依托电子科技大学打造创新策源地,建设了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高新-成电合创空间等创新载体,并积极促进高校与企业对接,推动研发创新平台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帮助企业攻关技术难题。
为进一步提高校地合作水平,推进产学研合作,加速区内高层次人才汇聚,促进人力资源向创新动能转化,成都高新区创新性地实施“产业教授”引育计划,一方面支持一批高校教授在成都高新区创办企业;另一方面也支持高校从成都高新区选聘创新创业人才担任教授,促进人才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流动,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今年4月30日,成都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工作局发出了选聘2020年第一批产业教授的通知。其选聘条件为,教授现任职高校为国内双一流高校或世界排名前200名高校(以上一年度泰晤士报《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排名为准),且该教授是由高校全职引进或培育;教授创办的企业需为2019年1月1日之后注册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企业工商、税收和统计关系均在成都高新区;教授创办的企业符合成都高新区主导产业领域,企业实缴资本不低于30万元,其本人持股比例不低于30%。
在支持政策方面,符合成都市A类人才标准的高校教授在成都高新区创办企业的,给予100万元项目资助;符合成都市B类人才标准的高校教授在成都高新区创办企业的,给予80万元项目资助。资助资金用于企业研发、成果转化。
此外,成都高新区与电子科技大学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每年将为成都高新区在电子信息领域定向培养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00名。
“芯火”双创基地初显魅力
三年来,成都高新区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加速布局高品质科创空间。2017年,作为电子科技大学与成都高新区校地合作模式的新探索,成电国际创新中心启动建设,项目依托电子科技大学科研、人才等资源优势,规划导入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成都产业化基地等一大批重大创新平台,打造电子信息产业原始创新策源地。
目前,已落地西南首个国家级“芯火”双创基地。该基地以集成电路企业共性需求为着力点,旨在为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IC设计、流片、测试、人才培训、投融资、孵化等专业服务。
“去年9月开始,我们公司就通过‘芯火’基地联络指定晶圆代工厂进行晶圆加工,频率一般是一年三次。正是有了‘芯火’基地的帮助,像我们这样的小微型集成电路企业,才有机会在台积电这样的国际一流晶圆代工厂流片。”成都维客昕微电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华说,“除了帮助小型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联络国际一流代工厂,基地还和国内多家晶圆代工厂合作,为我们提供灵活多样的工艺选择。”
截至目前,成都“芯火”双创基地已陆续为雷电微力、电子科技大学、川大等10余家单位提供了设计、测试等专业化服务20余次;整合Foundry资源为成都华微、泰格微波、微光、纳米维景等10余家企业提供了全工艺流程的MPW流片服务。
“今年,我们将围绕‘创新提能年’主题,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帮助区内企业增强科技创新和应急应变能力,为企业解决复工之后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困难和诉求,以科技创新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闻推荐
95后的“大国工匠” 为中国实现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奖牌零的突破
为中国实现世界技能大赛建筑金属构造项目奖牌零的突破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刘豪,好样的!刘豪(左)和他的参赛作品。华西...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