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霜(锦江区)
我被书“围攻”了,不过我乐在其中。次卧里一个两米高的白色书架,装得满满当当,挨着书架的角落也堆了好几摞书。不仅如此,枕头边、沙发上、餐桌一角都零星散落着散文、诗集等。这些整齐码着的,散落的,看过的,忘了的,新的,旧的——书啊!来成都读大学到如今毕业,8年间我差不多囤积了800册类型各异的书。
刚上大学时,只随身带了一两本心爱的诗集。看着空空荡荡的书架,我决定在一些旧书店淘书。渐渐地,我的小书架充实起来,书桌下纸箱子也装了不少书。大二期末搬校区时,把所有的书籍归拢来,我才知道何谓“聚书成塔”。
到了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迷上网络购书的我,开启了一条“不归路”。这个心痒手点单的坏毛病延续到读研3年,直到如今。室友称我为“书虫”,我也自嘲是一条日渐肥硕的“书虫”。
我“嗜书成性”估计与童年没啥课外书可读有关,没想到这股“报复性读书买书病”竟然潜伏了十余年!这是其一。其二,随着年龄增长、读书范围扩大,我对阅读的广度、深度也提高了要求,不知不觉间就变得“贪婪”了。书籍积累来由,我总结了一些方法。
以散文为例,我积累了数十本名家散文。一来从中学时起就对名家散文感兴趣,二来我写的散文发表后,信心倍增,读写力度加大,这可以称为“创作需求刺激法。”从高中起坐火车往返于家校,加上近些年动车、飞机出游等,我习惯在交通站点买书,作为纪念以及度过旅途时光,此为“交通购书法”。
读研期间,因着写论文做研究需要,我对文化空间、阅读史、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产生兴趣,把导师推荐的书单和自己的读书需求融为一体,先后添置了不少人文社科类图书。譬如在别人论文里发现经典书籍,或是学术著作后附有引用的经典书籍,我便挑选来看,此为“滚雪球法”。此外,就是师友爱心赠书,时间久了,也积累不少好书。
我认为,读书的层次,和跋山涉水类似,初临浅水矮丘,再步向深海高山。沉浸于书香,可见青山黛瓦,可闻虫鸣蛙声,也可与智者促膝长谈。《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家贫好学、借书而读的故事,令人感动、敬佩。如今图书资源高度发达,热爱阅读的心反倒成了稀缺资源。聂震宁先生说“阅读力就是竞争力。”反观自己,是否真的沉浸到阅读中去呢?囤积了很多图书、收藏了很多经典书单,一味贪多嚼不烂,“买书破万卷,书单无尽头”成为我的毛病。意识到这一点,我决心优化自己的读书行为。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蓉城春深话读书,阅读带给我思维的飞翔,也给我心灵的治愈,让我变得丰富且柔韧。最幸福的生活,自是读书滋味长。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贾登荣(武侯区)当阳光变得火辣起来之后,空气里也开始吐露燥热的气息,不断刺激着万物的神经。漫山遍野的艾草,慢慢舒展开身姿,一...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