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成都 今日新都 今日温江 今日双流 今日郫都 今日简阳 今日彭州 今日邛崃 今日崇州 今日金堂 今日大邑 今日蒲江 今日新津 今日都江堰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今日成都 > 正文

“永远的江姐”于蓝去世 生前曾为本报主办的成都儿童电影周写来贺信

来源:成都日报 2020-06-29 02:46   https://www.yybnet.net/

成都儿童电影周

昨日凌晨,田壮壮导演在朋友圈写道:“妈妈走了,现在你的感官不再起作用,你的心独立,赤裸,清明且处于当下……”田壮壮的母亲,就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本月3日,于蓝刚刚过了自己99岁的生日。于蓝是中国共产党培养的第一代文艺战士,曾出演《烈火中永生》的江姐一角而家喻户晓。花甲之年,于蓝受命组建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成为首任厂长,为新中国儿童电影重新启程护航。她生前非常关心、支持本报和四川省峨眉电影发行放映院线等主办的成都儿童电影周,这也是我国目前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儿童电影周,她还特意写来亲笔贺信:“儿童电影周是孩子们的节日,这个快乐的节日将伴随你们健康成长!”于蓝老师离世,峨眉院线董事长申书凤非常悲痛,她说:“于蓝老师永远活在观众的心里,也活在孩子们心里。”

晚年总惦记

让孩子们看到好电影

1981年6月,已经60岁的于蓝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并成为首任厂长。于蓝那时身患乳腺癌,刚做完手术不久,身体还在慢慢恢复,接到委任却毅然领命,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当中。她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我还记得得知这个消息是在‘六一’前夕,刚好是我过60岁生日的时候。按照现在的规定,60岁应该退休了,但党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没有半点犹豫。”

白手起家,谈何容易。儿影厂成立之初条件非常艰苦。为了招兵买马,解决拍片的经费不足和器材短缺,于蓝四处奔走,儿影厂的人说真是“跑断腿,磨破嘴”。于蓝任厂长期间,共拍摄了《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少年彭德怀》等19部彩色故事片,同时,儿童片这个片种在上世纪80年代,也成了中国电影重要的组成类型,1985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协会成立,创立儿童电影“童牛奖”。

1986年,于蓝卸任厂长转而担任艺术顾问,之后致力于推进儿童电影进校园,在公众视线和媒体采访中,也从来不忘继续为儿童电影发声。申书凤回忆:“2001年,于蓝老师听说我们在为成都第一个儿童电影周做准备,非常高兴,欣然题词:儿童电影周是孩子们的节日,这个快乐的节日将伴随你们健康成长!”

之后申书凤也加入了中国儿童电影学会,多次见到于蓝老师,“她勉励我们说,艺术品要为孩子服务,是要影响他们一生的,所以要努力拍好,而且要把好的影片送到学校让孩子们看到。她总是在惦记着,能让孩子们看到更多他们想看的好电影。”

知道于蓝老师去世的消息,申书凤不由悲从中来,她表示,这是中国电影的巨大损失,“于蓝老师虽然远行,但她的音容笑貌和经典作品将永远陪伴、激励着我们这些后辈。”她还说,成都儿童电影周是我国目前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儿童电影周,这也是全国唯一以城市为单位举办的儿童电影周,目前已经举办了18届。“因为疫情原因,今年暂时停办,但只要影院复工复产,我们将努力探索下去,把儿童电影周办成一个永不落幕的儿童电影周。把儿童电影的推广、学习和放映,继续扎实地做下去。”

忘了我这个演员

永远记住江姐

于蓝,192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于蓝一家逃难到关内,几经辗转勉强立足于北平。晚年,于蓝接受采访,谈及自己的青春期:“那时唯一的愿望就是参加抗日。”

1938年,在决定去延安之前,于蓝同窗好友的母亲把她的原名“于佩文”改为“于蓝”,喻意为“青出于蓝”。1939年,她在抗日军政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的入党时间,和江姐江竹筠是同一年。

年少时想通过修桥筑路报效国家的于蓝,奔赴延安后因为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被拉去演戏。本以为演戏只是玩,启蒙老师熊塞声给她上了一课。“表演可不是玩儿,这是一个战场,你就是要死在舞台上。”于蓝慢慢明白文艺能唤醒民众参加抗日,她从事的原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1965年,电影《烈火中永生》上映,无数观众被于蓝饰演的江姐这一人物打动,“江姐”这个人物形象,在一代中国人心目中,几乎就等同于于蓝的那张脸。事实上,也是于蓝第一个发现了这一题材,并牵头把它搬上了银幕。1961年,于蓝生病住院,她在病床上看到了小说《红岩》的连载,她被里面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动。而电影的片名《烈火中永生》也是于蓝想到的,灵感来自叶挺诗歌《囚歌》中的一句诗:“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这个片名最后由周恩来总理拍板决定,郭沫若题字。

为了演好江姐,在开拍前的两三年当中,于蓝多次去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进行调查,采访了《红岩》的作者和江姐生前的战友,留下了30多万字的笔记。于蓝说:“我希望大家忘了我这个演员,而永远记住江姐和江姐的精神。”

对于名与利,于蓝始终保持着老一辈艺术家朴素的平常心,她在世时常说:“你们也别叫我艺术家,更不要叫我大明星。我就是一个文艺工作者,干了一辈子的文艺工作。” 本报记者 陈蕙茹

新闻推荐

今年将推进33个重点项目 全面提升城市基础承载能力

未来科技城怎么建?今年将推进33个重点项目全面提升城市基础承载能力6月22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为全面提升未来科技...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永远的江姐”于蓝去世 生前曾为本报主办的成都儿童电影周写来贺信)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