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评论员 刘琴
上海的天总是亮得很早,仿佛一整座城市还来不及打烊,就又在咖啡的浓香中抖擞起来。此时,最迷人的是黄浦江的风,裹挟朝日气息,卷带外埠细流,穿过整个城市。
海聚流,海生风。上海总是与“风”关联在一起:领风气之先,得八面来风,风从海上来。
上海在中国城市中的地位卓然,是名副其实的城市标杆。1843年开埠,开启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新篇;上世纪30年代是远东第一大城市,号称“遍地黄金”;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是城市“老大”担当,如今,上海已经攀升至GaWC(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城市分级排行榜Alpha+(强一线城市),可谓穿越近代跌宕沉浮,始终坚挺。
或许在很长一段时期,上海在中国城市中的地位都无法撼动,甚至难以企及。这恰好说明,“后发”城市的成长空间很大,只要找到更优的路径去撞破天花板,未来可期。
有时候,成都人对自己城市的热爱显得有点偏执,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空了吹”。但这并不代表成都人不了解现状,对江湖天下,什么码头哪个龙头,其实心里门儿清。从这点来说,成都与上海相似,就是务实。
成都将上海作为对标城市,不是比较,是学习。实际上,学上海,对成都来说非常“实用”,都市圈、自贸区、科学城、“一市双场”、管控工业发展空间,以及城市更新、重塑滨水空间、小街区打造等等,这些成都正在推进的工作,上海都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国情的相同,区域地位的类似,市情的相通,让成都对上海的先进经验更容易产生共鸣,也有更适宜先进经验吸收和转化的土壤。
“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的专家们特别提到,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包容度,对成都有很大启发。
“包容”一直是成都的城市标签,从丝绸之路上的“交子”,从杜甫口中的“新人民”,就能知道成都“包容”的历史渊源有多深,而这种包容又曾催生了多少创新。但是,从城市未来发展来说,从“自在”的包容到“自为”的包容,还需要更多的制度设计。像“成都人才新政12条”,以及今年推出的人才新政“2.0版”,都是对包容性城市建设的一种制度设计。
这方面,上海的做法有其独到之处。原上海张江管理局副局长王维刚曾经在某个场合这样说:在张江,一个产业方面的政策都没有,都是环境营造方面的政策。张江的环境“至尊宝”是100多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有了这些公共平台,实验室、设备甚至实验团队,张江都可以提供。比如新药筛选,通过平台,新药的研发、注册、上市许可、生产许可甚至厂房,都可以“打包”。这是多么高级的包容,创新者完全可以两手空空,直接带着思想来就可以了。
风从海上来,凝神捕捉其中的每一丝气息,对成都而言都大有裨益。
新闻推荐
《回归制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蓝皮书(2020)》发布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综合排名全国第十一位
本报讯(记者王昕)在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指数综合排名中,西安位列第11位、其中“文化建设”“对外交往”“科技创新”三项指...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