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文
成昆铁路通了50年,列车也跑了50年。相片从黑白变为彩色,列车车厢早已不是冬天冷、夏天热的“铁壳子”。旅客在车上度过不短的一段旅程,一边欣赏窗外美景,一边在餐车享用特色小吃,是旅途一大快事。
“成昆线我熟得很。”这是成昆线上列车长徐美文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眼里,这几十年来列车上最直观的变化,就是旅客的吃喝拉撒。
从烟熏火燎地自制干粮,到随时能吃到新鲜可口的菜品;从提水冲厕所到干净的卫生间;从热水供应紧张到随时取用……时代的改变,藏在成昆线上旅途生活的种种细节里。
餐车/
从“烟熏火燎”,到“凉风习习”
17日一大早,记者便来到成都站,搭乘T8865次列车,体验成昆铁路上的“特快列车”。
与当下的高铁动车不同,“特快列车”外涂装采用深绿色,车窗上下配上两条黄色腰线——这正是记忆中“绿皮车”的样子。
拾阶而上,进入车厢,记者来到餐车。车厢内“凉风习习”,这对于夏季乘车的乘客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利。餐车内部,干净、整洁是记者的第一印象,白色窗纱、干净的桌椅以及桌子上放着的鲜花,让这里更加接近一家餐厅。
看着这一切,很难想象几十年前的夏天,乘客坐着没有空调的列车,想吃饭还要在餐车里自己动手。“烟熏火燎”是徐美文对于当年餐车的记忆。
“前边做饭,后边吃烟。以前还没到饭点,餐车车厢已经浓烟滚滚,如果碰上夏天,车厢更热。”徐美文作为该趟列车列车长,已经在成昆铁路线上跑了30多年。据他回忆,成昆线上最早的一批列车是没有空调的,当时列车也未进行电气化改造,餐车做饭需要生火。“餐车用的炉子与平时家用炉子差不多,烧煤,还不至于浓烟滚滚,但还是会有烟尘。”
那个年代,生活水平不高。出行本就是一种有点“奢侈”的行为,更不用说到餐车吃饭这种“高级享受”。据徐美文回忆,当时在列车上,烤土豆是最常见的干粮,一到吃饭时间,整个车厢都弥漫着烤土豆的香味。此外,荞面粑粑也是成昆线上乘客特有的干粮。
“其实,还有许多人为了省钱,10多个小时的车程,不吃一点东西,挨饿,等回家了再吃,省下钱贴补家用。”徐美文说,当时来说,餐车不仅人少,能提供的菜品也仅有时令蔬菜。不像现在,餐车内吃饭的旅客络绎不绝,菜品多样,“想吃啥点啥”。
小吃/
从罐头为主,到各色食品齐全
今年54岁的徐美文,是个名副其实的“铁二代”。父亲作为第一代铁路人,曾参与成昆铁路的勘查设计工作。
“小时候坐火车,父亲会指着沿线的建筑、桥梁介绍,哪个是他参与设计的,但那会最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火车上售卖的罐头。”说起儿时乘坐成昆线列车,徐美文笑了。
他告诉记者,最早坐火车时,列车上也有售卖小吃、零食的列车员,售卖的物品以罐头为主,因为在当时,只有罐头方便携带,又能长期保存。而每当有列车员推着小车走过时,他会一直盯着看。每当父亲问他吃不吃时,他都会咽着口水,毫不犹豫地告诉父亲他不饿,不想吃。
“其实,那时候,能吃到罐头,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梦想。”徐美文一边说着,又下意识地望向推车经过的列车员。
时代变迁,如今罐头已不再是小推车上仅有的售卖品。花生、瓜子、方便面、矿泉水、新鲜水果,小小的推车上,各种售卖品应有尽有。列车上的饭、小吃不断丰富,购买小吃下饭的人也越来越多。人在旅途,也不能亏着胃。
热水/
从锅炉到电茶炉,从分配热水到自己取用
老一辈人坐火车可能还有这种习惯:上车,先到车厢连接处接杯热水,然后才回到座位。对于这个习惯,王铁英认为,可能与以前列车上热水无法满足供应有关。
王铁英是T8865次列车上的一名列车员,还有一年就将退休。29年来,她奔忙于车厢内,为乘客服务。而热水,是她刚刚工作时最头疼的事情。
原来,电气化改造前,火车上的热水都是用锅炉烧好,列车员再将热水分配到每节车厢,开水无法及时满足乘客需求,是常有的事。但让王铁英没想到的是,没过几年,每节车厢都配了一个电热水炉,热水供乘客自行取用,供应不再是难题。
王铁英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打扫厕所,列车上的厕所,也几经变革。
“最早的厕所,要高出车厢地面一些,大小便直排在铁路上,甚至通过厕所的圆孔还能看到枕木。”王铁英告诉记者,最早洗厕所,都是列车员提水冲洗,不仅麻烦,旅客感受也不好。
之后,厕所改成脚踏式水冲,这样列车员的工作相对减轻了,厕所也干净了,但由于直排铁路,沿线的环境仍面临被污染的问题。
“再之后,就变成现在这样,每趟列车都有集便器。”王铁英说,减轻了这些工作负担,列车员也有更多精力为乘客服务。
科技不断进步,普速列车变成了高铁动车,乘务员也变成了“动妹”。王铁英说,她退休以后,还想以一名老铁路工作者的身份,再到沿线走走。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闫宇恒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何莉(左四)和妇联调解员对一起离婚案进行调解本报记者曾昌文赵诗柯文/图近日,最高法发布通报,对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100...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