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月2》引来众多观众围观体验。 麓湖·A4美术馆供图
6月14日,艺术家王郁洋携自己的个展“叠加态”再度回归成都市麓湖·A4美术馆。包括《未来退去的现在》《光环》《惚恍》《字典——光》等9组作品,向观众制造了一个极富未来感的现场。他试图从“光”与“系统之下的数字逻辑”两个方面,向观众立体地展现不同系列的装置作品。最新大型新媒体装置作品《人造月2》更将观众体验推向高潮,让来者在光影中感受新媒体艺术浪潮。展览将持续至9月6日。
□本报记者 边钰
展现“光”的多元面貌
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王郁洋,擅长新媒体装置艺术,曾先后在龙美术馆西岸馆、K11、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举办个展。时隔11年,他携个展再度亮相麓湖·A4美术馆。他把过往作品进行梳理,用常出现在作品里的“光”元素为线索,激发观众从不同角度去探讨、认识光。
这样的策展理念,从展厅门口处的绘画作品《未来退去的现在》中就得到体现。极具威力的紫外线灯管被放在黑色的画面上,这里的光不是为了照明,而是为了消褪。黑色被长期照射后,产生褪色泛白效应。
再往里走,是装置作品《人造月2》,直径4米的发光球体悬浮在空中,上面被许多旋转的偏光片所覆盖。偏光片通过光线反射,呈现出似彩虹般的色彩。王郁洋通过程序设计,使得每一个偏光片的运动随机产生,观众在随着球体走一圈的过程里,能看见五彩斑斓而又不断变化的球体效果,光的运动变化直观凸显。“光的运动,会带来不同的空间感受。”王郁洋说,9组作品,像是一组“光”的交响乐,有宁静、有缓和、有高潮,也有回味。
光有着多元面貌,它是否能像羽毛一样落下?在2012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上,王郁洋把这样梦幻的场景变成现实。
装置作品《光,像羽毛一样从空中飘落》中,他以1680根日光灯管作为模型元素,实体再现了电脑算法生成的羽毛运动轨迹。最终,这些灯光通过算法控制,从主体高达28米的楼梯天井中,像羽毛一样轻曳而下。2018年,这件以新媒体技术为创作媒介的作品又现身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呈现了诗意的艺术风景。
用新媒体讲艺事不能只图时髦
艺术牵手科技,今年在成都上新的展览,“新媒体艺术”来势汹汹。4月,成都画院举办的“四合院美术馆计划:从媒介出发——空间·语言·转化”展,在古老空间开启新媒体艺术作品体验;5月,成都当代影像馆的“随俗浮沉:当代影像展”,则从行为、实验电影、数字动画等多形式探讨社会议题;6月,在麓湖·A4美术馆开展的荷兰著名艺术家组合帕森·布鲁瑟与玛吉特·卢卡斯的个展“非真之实”,用影像打造了一个虚拟的森林世界,带给观众沉浸式体验。
相较于传统绘画、雕塑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作品无疑会和观众有更直观、频繁的互动。比如,王郁洋的作品《嘴》中,就在墙面上安装着一个仿真的机器嘴。当观众走近它时,触发感应器,墙面上的嘴将“口水”吐向观众。“嘴”和观众的互动,更容易引发观众对于作品的深思:“艺术家为什么要这样设计?”“他想表达什么?”
王郁洋认为,为了盲目赶时髦,用技术去进行新媒体创作并不可取,“所有的创作应该是了解这个媒介,认为它能承载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后,才拿来所用。”面对不少观众提出,有些新媒体艺术作品过于前沿,从而“晦涩难懂”,他建议观众多走进美术馆,多去观看作品,“这种就像油画最初进入中国不被理解一样。”面对一个新事物,王郁洋认为只有通过前期大量的观看和阅读,才能熟悉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风格,从而产生“质”变,从“晦涩难懂”中看出门道。
新闻推荐
天猫平台6月18日凌晨1小时的成交量同比上涨100%。菜鸟数据显示:截至18日中午12时,整个天猫618购物季的包裹有七成已经...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