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水饺、赖汤圆、韩包子、夫妻肺片……这些让人垂涎的成都美食,是如何创立并扬名省内外的?近日,由一群老成都集体创作的《成都老字号》,即将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在老成都眼里,这些老字号都有“一招鲜吃遍天”的独门秘笈,或用料实在,或味道鲜美,牢牢俘获食客味蕾。在老字号亟待振兴的当下,它们当年的成名之路值得深思。
好吃不贵 催生大批老字号
“当年成都的这些美食老字号能够闯出来,一是好吃,味道确实巴适;再一个就是价格公道,普通老百姓都能消费得起!”《成都老字号》作者之一、87岁的老成都王大炜说起成都美食老字号,有太多的故事。赖汤圆20世纪初还只是担着挑子走街串巷,后来才在总府街上摆摊营业。“那铺子窄得来一楼只能摆得下一锅一灶,包汤圆的都要在二楼操作,然后用升降绳吊下来。但是架不住汤圆味道好,很多人端起碗站在门口吃也要买……”
老字号美食的味道巴适,各自都有独门秘笈。
老成都王大明介绍,赖汤圆的汤圆粉是石磨推出来的米浆过滤后得来的,和现在用干米粉机打的粉不同,既软糯又劲道。在那个人们肚子普遍缺乏油水的年代,赖汤圆及时开发了“附油汤圆”,用猪油加白糖作汤圆心。当猪油香混合着白糖的甜味化进嘴里,仿佛日子也不再那么苦闷。
最早在成都督院街东口附近落脚的韩包子,不仅味道鲜美,店家还为包子贴心搭配了用棒子骨熬制的“口杯汤”,里面还有几根海带丝,上面还滴几滴香油。“一口包子,一口汤,将就当一顿饭都没问题。”钟水饺则馅料和蘸料都十分讲究。它用鲜猪腿肉为原料,剁得极细,再加花椒、胡椒粉等搅拌,口感非常鲜嫩。而红油调料用上好的酱油加红糖收过,再配以味精、香油、红油、蒜泥、花椒等,香气四溢。
这些美食价格也相当公道。老成都谢光治说,著名川菜餐厅陈麻婆豆腐店,清同治年间在万福桥上河坝创立时,其实就是一间面向苦力劳动者的“苍蝇”馆子,因为豆腐制作成本低,最适合中下层百姓。由于陈麻婆做的豆腐好吃又下饭,引得城里的有钱人也专门前往,因此陈麻婆豆腐在清末就已经成为“成都著名美食”。
最早的夫妻肺片,同样是创始人为解决生计提着竹篮走街串巷售卖的“凉拌牛杂”。“只要付很少一点钱,老板就让你用筷子在肺片中夹两片,过一下嘴瘾。”王大炜说,就因为价廉物美,这些诞生于最底层的美食,最终渐渐走红。
以味为本 老字号能否重振雄风
然而,当年以味道征服大众的老字号,如今却让越来越多的人没了“惊艳”之感。是老字号的味道不行了吗?
谢光治近十年来陆陆续续都买过韩包子,“老实说味道其实没怎么变,估计是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口味也越来越刁。更何况,现在除了韩包子还有各种各样的包子和面点,选择余地大了很多。”
现代工艺让老字号产能得以提升,但也多少因此牺牲了口感。“总觉得机器打出来的汤圆粉,没有以前软糯了。”这种口感的变化,王大明认为的确存在且不容忽视,“以前的猪用粮食和草料喂,往往要养一年才杀。即使佐料,也有变化。以前的酱油,说是要晒多少天,就硬是要晒够。我们打酱油的时候,都要边走边拿手指揩点来尝一下。”
适度地回归传统,在《成都老字号》主编雷位卫看来很有必要,“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老字号是形成几十上百年的金字招牌,我们完全可以把原来的优秀工艺、配方重新梳理进行传承。”这种传承,其根本就是味道,“我们可以从原生态的原料开始,比如恢复粮食喂养生态猪的方式,拒绝勾兑酱油和醋,等等。”
此外,可以借鉴杭州老字号包装手法。“当胡庆余堂成为杭州的城市品牌,成都的韩包子、钟水饺等同样可以陈列馆的形式对文化进行充分挖掘,让外地游客不仅慕名来吃,吃得满意,还有地方逛,最终把老字号文化品牌变成旅游招牌。”对传统工艺的恢复,雷位卫认为好处多多,“如果说陈麻婆豆腐指定使用汉源花椒,赖汤圆指定一处地方的糯米,对上游产业链的农业发展同样也有积极促进作用。它们还可以依托品牌开发调料包等衍生品,让品牌走出成都。”
2019年,“四川老字号的保护发展”成为四川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17个类别之一。当老字号找准振兴方向,依托招牌重新释放活力可以期待。
新闻推荐
搭载货值3336万元人民币预计18天后抵达布达佩斯亚马逊海外仓全程运行9500公里6月11日上午,搭载货值3336万元人民币手工工...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