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0年“成都榜样·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正式出炉,这是成都首次评选最美科技工作者。记者获悉,这其中有许多科技创新人才,他们积极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坚守在科研一线,持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产业升级、经济发展增活力、添动力。
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有治:
做细分领域的行业冠军 促进国内密封胶行业转型升级
“对个人来说,成都是创新的沃土。对企业来说,成都是成长的摇篮。来蓉20多年,我们感受到了这座城市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作为2020年成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有治说。
“有机硅材料主要应用领域非常广,包括高端建筑、汽车制造、电子、新能源、轨道交通和5G通讯等等,相当于是一个万金油式的产品。”他介绍,硅宝科技主要从事有机硅材料的研发,橡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有机硅密封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
“有机硅材料除了在传统的建筑、汽车制造等行业有应用之外,还在新兴的行业,包括5G等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应用。”他说,硅宝科技正在设计新基建的有机硅配套产品。
扎根成都20多年来,硅宝科技从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1000多人,厂房也从最初借来的砖瓦厂发展到现在的近30万平方米。“成都对创新创业支持力度大,包括人才政策、营商环境、创新环境等。将扎根成都,持续创新,做细分领域的行业冠军,推进企业产学研用合作,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促进国内密封胶行业转型升级。”王有治表示。
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严金秀:
要把中国在隧道领域的创新成果与世界分享
“获得这项荣誉不是因为我个人优秀,而是我们中国中铁科研院这些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作为2020年“成都榜样·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严金秀认为,中国隧道技术的发展除了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创新变革,更源于老一代科研人员身上那种严谨、敬业的专业精神指引。
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科研、咨询和国际交流工作达36年,严金秀先后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手”“铁道部科技拔尖人才”“铁道部火车头奖章”“2018年时代女性榜样”等荣誉,她也被业界亲切地誉为“隧道女神”。
2019年,严金秀当选为新一届国际隧协(ITA)主席,这也是中国隧道专家首次当选为国际隧协主席,也是国际隧协历史上首位女主席。在她的带领下,中国隧道工程界在世界舞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和中国技术“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隧道技术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加。
“我们要把中国在隧道领域的创新成果与世界分享。”在严金秀看来,在隧道和地下工程领域发展中,中国也向许多国家学习了很多先进的经验,如今,作为世界级的隧道大国,中国也应该把科研成果与创新技术与世界分享,在帮助其他国家少走弯路的同时,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进一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资源环境云链大数据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曲兆松:
希望能为公园城市建设做更多更实的事情
作为水生态数据专家,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资源环境云链大数据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曲兆松已经从事水资源与环境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水利与水运工程、厂网河湖岸一体化的水环境治理等领域研究20余年,在水行业智能系统规划和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在曲兆松看来,要在科研领域前行并不容易,在这个过程中,一步步走下去,每个阶段会碰到新的问题,那也只能挨个解决:“希望能为公园城市做更多更实的事情,让我们的研究能够走向全世界。”
也正是这样的坚持,他主持研发的实时摄像测量系统,是国内唯一一项应用于水利行业大范围表面流场自动测量技术,填补了国内水利测量技术的空白;主持研发的超声多普勒流速测量仪(ADV),成功打破国外垄断且性能超越国外品牌,成为国内水力及海洋实验室标配高端流速测量仪器;主导研发野外图像测流系统,弥补监测资料严重匮乏的缺陷,为西南河流径流变化重大计划研究提供适时的科学数据支撑。此外,他还利用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算法、数学模型等技术,为防汛、救灾提供数据支撑。
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杨正林:
潜心研究 坚持不懈探求科学真理
新冠疫情暴发后,由四川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院长杨正林教授团队牵头的“新型冠状病毒快速诊疗技术研究”项目与迈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科研攻坚,经过艰苦奋战、反复探索,成功研制出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准确、快速检测试剂盒,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并获得欧盟准入资格,为全球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有效检测工具。
作为2020年成都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之一,杨正林一直以来主要从事疾病基因的鉴定及临床应用研究,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获得者,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作为我国眼睛疾病基因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杨正林长期致力于“致盲眼病分子机制与临床防治”的分子诊断和临床科研工作,尤其在视网膜疾病病因、机制和诊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取得了系统性和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在视网膜疾病研究领域的成果曾被《科学》 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此外,还从无到有建立了四川省人民医院分子遗传中心,先后入选国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单元,带领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全国知名的临床遗传学和分子诊断学中心。
本报记者 吴怡霏 宋妍妍 曹凘源
市科协供图
新闻推荐
20条特色商业街区,8大消费场景,青白江区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出炉国际铁路港要建商圈了
近日记者获悉,青白江区出台了《成都市青白江区商业网点空间布局规划(2019-2035)》(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打造游玩新场景,植...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