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光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丹景台。资料图
成安渝高速公路为川渝经济快速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图据四川日报
成渝双城志@经济共生 5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朱珠 罗惟巍
“新的历史格局下,我们要在创新上做文章,关注成功的历史经验,以改革开放创新来促发展”,易小光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由“行政经济”管理转变为“区域经济”管理是突破口,值得反复研究。
3月27日上午10点30分,随着汽笛喧鸣,满载着货物的中欧班列同时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驶向数千公里外的欧洲大陆。与过去6年不同的是,成渝两地中欧班列不再使用“成都”“重庆”标识,而是挂着“成渝”标识。
作为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对此感叹不已。20年来,他深刻地感受着两座城市的聚合和巨变,常在爬坡上坎的8D山城仰望星空,心中挂念着蓉城的欣欣向荣。两座城市的“联姻”,他期盼已久。
“2000年以来‘成渝经济区’被提出;2016年‘成渝经济区’演变为‘成渝城市群’;2020年成渝经济建设迎来了关键发展节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就是一次历史的见证”。易小光对成渝地区发展历史上的每一个节点如数家珍,而透过这一个个重要节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纽带亦清晰可见。
如今,在国土空间战略布局上,成渝地区逐渐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向南向西和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一个支撑点。
“新的历史格局下,我们要在创新上做文章,关注成功的历史经验,以改革开放创新来促发展”,易小光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由“行政经济”管理转变为“区域经济”管理是突破口,值得反复研究。
提法之变
充分利用城市化发展红利来推进深度城市化
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规划的变化意味着什么?对此,易小光说,区域规划的演变体现出国家对成渝地区发展的持续重视,并推动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全面建设。
当初成渝经济区试点的推动是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之下,重点解决东中西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差异。“十三五”规划提出建立城市群时,我国已逐步进入城市化、工业化中期朝深度城市化方向发展时期,中心城市和都市圈成为主要的城市形态。
他说,今年初,中央明确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法,是对成渝城市群的进一步升华,也更精准。如果说城市群的发展是城市红利的客观存在,那么对成渝地区而言,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还不及沿海,还处于一个都市圈发展的阶段。那么,现在更重要的是发挥重庆和成都两个主要核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引领整个川渝地区,带动区域内大大小小的城市发展。
易小光表示,目前成渝地区还缺乏大中城市,我们曾经在研究过程中提到成渝之间存在“中部塌陷”现象,内江、泸州、宜宾、遂宁、南充等城市发展势头不错,但就体量、影响力而言都还有一段距离,虽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比以前改善很多,但城镇体系不够合理的问题凸显,因此未来的发展也是值得期盼的。
“所以区域规划和提法的变化,事实上说明在当前形势下,要充分利用城市化发展的红利来推进深度城市化。”易小光说。
竞合关系
产业就要通过一些竞争来促进合理化分工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理解成渝经济发展中的竞合关系?
易小光说,重庆与成都都是伟大的城市。成都的商贸、生活宜居方面在全国、全球都知名。现在它的现代制造,包括高新产业方面发展势头都很不错。
对重庆而言,以往对外的形象是老工业基地,另外它在历史上是西南地区的主要通商码头,直辖以来现代制造和高新产业在不断兴起,也就是说两个城市都在往综合性国际化城市大力发展。
竞争与合作促进整个地区创新水平、发展水平的提升。以发展汽车为例,是不是两地在打架了?其实不然。竞争实际上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市场,一个是地方政府,一种是行政力量,一种是市场力量。但是不管怎么说,其实大家都在寻找比较优势。而真正放在全国和全球市场来比较,川渝两地的汽车产量还算什么?因此产业就要通过一些竞争来促进合理化分工,再形成它合理的产业价值链。
政策互通
由行政区域管理转变为经济区域管理
成渝两地在体制建设、经贸往来、城市布局、人才交流等方面还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对此,易小光说,最大的障碍是由以前的行政区域管理到经济区域管理理念和实践的转变,这是必须要破解和探索的难题。
第二是目前统筹、协调的机制还需要健全,不过两省市的党委政府已经形成了统筹发展领导小组,这是良好的开端。紧跟着就要使它常态化,要检查、落实、反馈、落地、产生效益,这也是下一步应该做的。
第三是市场的一体化和要素流动性,这要大力推动。比如说人才、土地要素等的发展空间和应用空间大了以后,它的价值就会更大,城镇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人才互通
在体制上打破限制共同搭建平台招纳贤才
时下,不少人都在谈论如何促进成渝两地人才互通,易小光又是怎么看呢?
他说,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对于人才而言,首先在体制上应该打破限制,按区域方式管理人才,特别是体制内的人才。另外,事实上很多互通政策是需要更加细化的,要共同搭建平台去吸引大量的人才。
他认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过程中,现代产业体系、城市体系以及开放度提升以后,会自然而然聚集大量的人才。目前,四川和重庆在向国家争取中国西部科学城的建设,预计下一步将在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大量国际创新人才。
在新兴产业中,软件产业、制造业以及文化旅游会展等,成都做得很不错。重庆则在高端制造、金融产业、现代物流等有较大发展。“实际上大家都是在相互充实,两地都受益。”易小光说。
新闻推荐
安全行车,你头盔戴好了吗?5月25日,成都交警六分局分别在天府大道高管委路口、天府大道孵化园南路口以及创业路高新公安路口...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